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

基于紧凑城市理念步行原则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对象及范畴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对象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概念阐释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范畴第9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起源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的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1.5 论文框架第13-16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与原则确立第16-22页
    2.1 紧凑城市理论及其主要原则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紧凑城市理论的涵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紧凑城市的特征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紧凑城市理论主要原则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步行适宜原则与街区尺度、道路模式的关系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步行适宜原则与街区尺度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步行适宜原则与道路模式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第21-22页
第三章 城市中心街区尺度分析第22-42页
    3.1 小尺度街区的人性化特征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市认知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行为能力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小尺度街区紧凑理念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小尺度的经济效率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小尺度的可持续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3.3 城市中心街区适宜尺度的定量分析第2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于历史视角的街区尺度定量分析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于统计学的街区尺度定量分析第34-40页
    3.4 适宜的小尺度与大尺度下街区优劣比较第4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0-42页
第四章 城市中心道路模式分析第42-58页
    4.1 城市的连接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城市连接模式的演变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树形与网络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三类结构原则第45-46页
    4.2 网络模式在紧凑理念下的可持续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交通拥挤的原因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种方式的可达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组织交通方式的互补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相互连接的层级道路第47-48页
    4.3 可持续道路模式的图论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交叉口间距——街区尺度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交叉口密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图论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4.4 基于历史视角的城市中心区μ指数定量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中世纪城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理想城市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持续到19世纪的正交与放射城市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美国城市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结论第5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6-58页
第五章 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的实证研究——以北京为例第58-72页
    5.1 背景概述第58-59页
    5.2 城市片段评价第5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城市片段一:军事博物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城市片段二:木樨地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城市片段三:复兴门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城市片段四:西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城市片段五:天安门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城市片段六:东单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城市片段七:国贸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城市片段八:鼓楼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城市片段九:天桥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城市片段十:金融街第69-70页
    5.3 存在的问题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街区尺度方面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道路模式方面第70-7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第72-76页
    6.1 研究的总结第72页
    6.2 对于我国新城中心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建设的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合理的小尺度开发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开放的网络状道路模式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发展公共交通,鼓励非机动交通第73-74页
    6.3 研究的不足第74-76页
致谢第76-78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78-80页
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0-82页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2-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、学习策略与英语能力关系研究
下一篇: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研究--基于天津某高等学校的考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