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滑坡发育规律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滑坡变维分形特征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4 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0-33页 |
2.1 自然地理环境 | 第20-23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0-21页 |
2.1.2 气象水文 | 第21-23页 |
2.2 地质背景条件 | 第23-33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3-26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6-27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7-30页 |
2.2.4 地震 | 第30-31页 |
2.2.5 水文地质 | 第31-32页 |
2.2.6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滑坡发育特征及典型滑坡特征 | 第33-58页 |
3.1 滑坡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 | 第33-47页 |
3.1.1 滑坡发育类型 | 第33页 |
3.1.2 滑坡分布特征 | 第33-47页 |
3.2 典型滑坡分析 | 第47-58页 |
3.2.1 余家碥滑坡 | 第47-50页 |
3.2.2 吴志勇坝2号滑坡 | 第50-54页 |
3.2.4 陈家院滑坡 | 第54-58页 |
第四章 滑坡发育规律及形成机制研究 | 第58-75页 |
4.1 川渝红层地层滑坡发育规律 | 第58页 |
4.2 巴州区滑坡发育规律 | 第58-69页 |
4.2.1 滑坡发育的地貌部位 | 第58-60页 |
4.2.2 滑坡发育的地层岩性 | 第60-62页 |
4.2.3 滑坡发育的坡体结构 | 第62-64页 |
4.2.4 滑坡发育的坡度 | 第64-66页 |
4.2.5 滑坡发育的高程 | 第66-68页 |
4.2.6 滑坡发育的降雨值 | 第68-69页 |
4.3 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| 第69-75页 |
4.3.1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| 第69页 |
4.3.2 蠕滑-拉裂型滑坡成因机制 | 第69-71页 |
4.3.3 滑移-拉裂型、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 | 第71-75页 |
第五章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 | 第75-98页 |
5.1 预测评价方法及基本原理 | 第75-77页 |
5.1.1 评价方法 | 第75页 |
5.1.2 评价流程 | 第75-76页 |
5.1.3 变维分析特征基本原理 | 第76-77页 |
5.1.4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| 第77页 |
5.2 评价因子集的确定 | 第77-78页 |
5.3 评价因子敏感性分析 | 第78-81页 |
5.4 滑坡分布变维分析特征研究 | 第81-87页 |
5.4.1 滑坡空间分布与坡体结构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1-82页 |
5.4.2 滑坡空间分布与坡度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2页 |
5.4.3 滑坡空间分布与高程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2-83页 |
5.4.4 滑坡空间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3-84页 |
5.4.5 滑坡空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4-85页 |
5.4.6 滑坡空间分布与地貌部位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5-86页 |
5.4.7 滑坡空间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6页 |
5.4.8 滑坡空间分布与地震的变维分形特征 | 第86页 |
5.4.9 滑坡空间分布的变维分形特征总结 | 第86-87页 |
5.5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87-91页 |
5.5.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87-89页 |
5.5.2 判别矩阵的构建 | 第89-90页 |
5.5.3 由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 | 第90-91页 |
5.6 综合指数法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 | 第91-95页 |
5.6.1 基于ARCGIS综合指数F计算 | 第91-93页 |
5.6.2 危险性等级的划分 | 第93-95页 |
5.7 预测结果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8 小结 | 第97-98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98-100页 |
结论 | 第98-99页 |
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