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县西山村滑坡复活变形机理及关键致灾因子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1.2.1 堆积体滑坡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机理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堆积体滑坡降雨入渗过程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1.2.4 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 | 第15-16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采取的技术线路 | 第16-19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| 1.3.2 主要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| 第19-26页 |
| 2.1 地理位置 | 第19页 |
| 2.2 气象水文 | 第19-23页 |
| 2.3 区域地貌 | 第23-24页 |
| 2.4 区域地层岩性 | 第24-25页 |
| 2.5 区域地质构造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西山村滑坡特征及变形机理工程地质分析 | 第26-52页 |
| 3.1 滑坡基本特征 | 第26页 |
| 3.2 滑坡地质结构特征 | 第26-30页 |
| 3.3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和渗透特性 | 第30-38页 |
| 3.3.1 滑坡体物理力学性质 | 第30-35页 |
| 3.3.2 滑坡体渗透特性 | 第35-38页 |
| 3.4 滑坡堆积体成因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3.5 滑坡复活变形机理的工程地质分析 | 第40-52页 |
| 3.5.1 滑坡变形特征及分区 | 第40-48页 |
| 3.5.2 滑坡复活机理及影响因素 | 第48-52页 |
| 第4章 西山村滑坡复活变形机理的三维数值分析 | 第52-80页 |
| 4.1 FLAC基本原理 | 第52-53页 |
| 4.2 模型及参数取值 | 第53-55页 |
| 4.2.1 几何模型 | 第53-54页 |
| 4.2.2 参数取值 | 第54-55页 |
| 4.3 滑坡初始状态模拟 | 第55-58页 |
| 4.4 地震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分析 | 第58-65页 |
| 4.4.1 地震加速度 0.04g条件下变形模拟 | 第59-61页 |
| 4.4.2 地震加速度 0.15g条件下变形模拟 | 第61-63页 |
| 4.4.3 地震加速度 0.5g条件下变形模拟 | 第63-65页 |
| 4.5 降雨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分析 | 第65-78页 |
| 4.5.1 降雨强度分析 | 第65-68页 |
| 4.5.2 1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 | 第68-71页 |
| 4.5.3 2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 | 第71-73页 |
| 4.5.4 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 | 第73-75页 |
| 4.5.5 10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滑坡变形模拟 | 第75-78页 |
| 4.6 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5章 西山村滑坡复活致灾因子及致灾作用分析 | 第80-102页 |
| 5.1 滑坡复活条件分析 | 第80-83页 |
| 5.2 滑坡复活致灾因子分析 | 第83-102页 |
| 5.2.1 分析思路 | 第83页 |
| 5.2.2 关键致灾因子分析 | 第83-102页 |
| 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| 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