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5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5-19页 |
1.1.1 标志性建筑的泛滥 | 第15-16页 |
1.1.2 都市蔓延的无场所感 | 第16页 |
1.1.3 中国特色的“形象工程” | 第16-17页 |
1.1.4 建筑与都市的割裂 | 第17-19页 |
1.2 研究主题 | 第19-22页 |
1.2.1 主题提出: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 | 第19页 |
1.2.2 研究对象:建筑纪念性 | 第19-22页 |
1.2.3 研究视角:都市语境 | 第22页 |
1.3 研究的学术基础 | 第22-32页 |
1.3.1 关于纪念性的理论 | 第22-29页 |
1.3.2 关于奇观和标志性建筑 | 第29-31页 |
1.3.3 关于中国的纪念性 | 第31-3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32-34页 |
1.4.1 文献梳理与理论综述 | 第32页 |
1.4.2 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| 第32页 |
1.4.3 历史理论与设计策略相结合 | 第32-33页 |
1.4.4 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| 第33页 |
1.4.5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| 第33-34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纪念性与都市语境的基本特性 | 第35-59页 |
2.1 纪念性含义的演变:从“记忆”到“标志性” | 第35-42页 |
2.1.1 含义的演变 | 第35-38页 |
2.1.2 演变的原因 | 第38-39页 |
2.1.3 建筑类型的演变 | 第39-42页 |
2.2 纪念性的双重作用:追念与表征 | 第42-44页 |
2.2.1 追念作用 | 第42-43页 |
2.2.2 表征作用 | 第43-44页 |
2.3 纪念性的重要特质:精神和社会维度 | 第44-45页 |
2.3.1 造就突出形象 | 第44页 |
2.3.2 承载集体生活 | 第44-45页 |
2.3.3 象征权力和信仰 | 第45页 |
2.4 都市语境 | 第45-51页 |
2.4.1 都市化的特征 | 第46-48页 |
2.4.2 都市蔓延 | 第48-49页 |
2.4.3 公共生活的衰落 | 第49-51页 |
2.5 纪念性建筑与城市 | 第51-57页 |
2.5.1 作为城市的“主要元素” | 第51-53页 |
2.5.2 作为城市意象的节点和地标 | 第53-54页 |
2.5.3 作为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心 | 第54-55页 |
2.5.4 作为城市形象的表征 | 第55-5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纪念性的对立面:作为奇观的标志性建筑 | 第59-117页 |
3.1 奇观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| 第59-67页 |
3.1.1 奇观的基本概念 | 第60-62页 |
3.1.2 奇观的产生根源 | 第62-63页 |
3.1.3 奇观的统治性 | 第63-65页 |
3.1.4 奇观的媒体性 | 第65-67页 |
3.2 建筑与奇观 | 第67-73页 |
3.2.1 建筑奇观的含义 | 第67-68页 |
3.2.2 建筑奇观的品牌消费 | 第68-70页 |
3.2.3 建筑奇观的影像传播 | 第70-73页 |
3.3 建筑奇观的典型案例 | 第73-96页 |
3.3.1 毕尔巴鄂效应:建筑奇观 | 第73-87页 |
3.3.2 迪拜效应:城市奇观 | 第87-96页 |
3.4 建筑奇观的批判 | 第96-103页 |
3.4.1 建筑奇观的推动力 | 第96-99页 |
3.4.2 建筑奇观的操纵者 | 第99-102页 |
3.4.3 建筑奇观的表演者 | 第102-103页 |
3.5 标志性建筑:取代纪念性的建筑奇观 | 第103-114页 |
3.5.1 标志性建筑的含义 | 第103-105页 |
3.5.2 象征意义的迷失 | 第105-108页 |
3.5.3 公共秩序的混淆 | 第108-110页 |
3.5.4 表现形式的放纵 | 第110-11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章 纪念性理论溯源: 现代纪念性 | 第117-154页 |
4.1 现代纪念性诞生的历史语境 | 第118-131页 |
4.1.1 文化观念语境:传统与现代对立 | 第118-123页 |
4.1.2 意识形态语境:极权与民主对立 | 第123-127页 |
4.1.3 建筑思潮语境:功能、风格与意义对立 | 第127-128页 |
4.1.4 城市发展语境:郊区与城市对立 | 第128-131页 |
4.2 现代纪念性的含义与特征 | 第131-140页 |
4.2.1 现代纪念性的诞生 | 第131-134页 |
4.2.2 现代纪念性的现代性 | 第134-136页 |
4.2.3 现代纪念性的民主性 | 第136-137页 |
4.2.4 现代纪念性的象征性 | 第137-138页 |
4.2.5 现代纪念性的城市性 | 第138-140页 |
4.3 现代纪念性的不同诠释 | 第140-146页 |
4.3.1 路易斯.I.康:结构-历史纪念性 | 第140-142页 |
4.3.2 刘易斯.芒福德:象征意义超越实用功能 | 第142-145页 |
4.3.3 质疑与争论:如何体现民主、现代性? | 第145-146页 |
4.4 现代纪念性的式微 | 第146-152页 |
4.4.1 意识形态: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| 第146-147页 |
4.4.2 文化观念:大众文化的冲击 | 第147-148页 |
4.4.3 建筑思潮: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| 第148-1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52-154页 |
第五章 纪念性理论当代重构 | 第154-187页 |
5.1 当代纪念性的概念基础 | 第154-158页 |
5.1.1 借鉴西方当代纪念性理论 | 第154-158页 |
5.1.2 当代纪念性的要点 | 第158页 |
5.2 当代纪念性的公共中心作用 | 第158-165页 |
5.2.1“公共领域”的重要性 | 第159-162页 |
5.2.2 重塑紧凑的公共中心 | 第162页 |
5.2.3 纪念性建筑作为凝聚点 | 第162-165页 |
5.3 当代纪念性的多元共存理念 | 第165-168页 |
5.3.1 多元共存理念 | 第165-166页 |
5.3.2 多元共存的纪念性 | 第166-168页 |
5.4 当代纪念性的催化作用 | 第168-176页 |
5.4.1“建筑介入城市”理念 | 第168-169页 |
5.4.2 催化方式:都市针灸术 | 第169-174页 |
5.4.3 催化作用的特质 | 第174-176页 |
5.5 当代纪念性的形式特质 | 第176-181页 |
5.5.1 形式复杂、矛盾的内涵 | 第177-179页 |
5.5.2“形状”对“形式”的冲击 | 第179-180页 |
5.5.3 纪念性的形式要点 | 第180-181页 |
5.6 当代纪念性的前瞻作用 | 第181-185页 |
5.6.1 纪念性与理想化模式 | 第182页 |
5.6.2 纪念性作为前瞻性特例 | 第182-185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85-187页 |
第六章 纪念性在中国的挑战、演进和特质 | 第187-219页 |
6.1 纪念性视角反思“形象工程” | 第187-195页 |
6.1.1 粗放的都市形态与乖张的“形象工程” | 第188-190页 |
6.1.2“形象工程”的目的:展现力量与信心 | 第190-191页 |
6.1.3“形象工程”的手段:“城市美化运动” | 第191-193页 |
6.1.4“形象工程”的导向:权力美学与城市特色 | 第193-194页 |
6.1.5“形象工程“的得失:特定时代的产物 | 第194-195页 |
6.2 纪念性在中国的演进:以城市中心区为例 | 第195-213页 |
6.2.1 政治性城市中心——以天安门广场为例 | 第196-202页 |
6.2.2 经济性城市中心——以陆家嘴中心区为例 | 第202-209页 |
6.2.3 文化性城市中心——以花城广场为例 | 第209-213页 |
6.3 探索中国当代纪念性的特质 | 第213-216页 |
6.3.1 塑造都市性的公共中心 | 第213-214页 |
6.3.2 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| 第214-215页 |
6.3.3 表征文化价值的理性形式 | 第215-21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216-219页 |
第七章 中国当代纪念性设计策略 | 第219-275页 |
7.1 都市维度设计策略 | 第219-241页 |
7.1.1 反思巴洛克模式 | 第220-226页 |
7.1.2 借鉴城市“群岛”模式 | 第226-232页 |
7.1.3 整体协同策略 | 第232-236页 |
7.1.4 多元互补策略 | 第236-240页 |
7.1.5 易达网络策略 | 第240-241页 |
7.2 肌理维度设计策略 | 第241-255页 |
7.2.1 反思既有模式 | 第244-249页 |
7.2.2 水平性的场所 | 第249-255页 |
7.3 建筑维度设计策略 | 第255-273页 |
7.3.1 复合的都市要素 | 第256-258页 |
7.3.2 表征理念的形式 | 第258-264页 |
7.3.3 城市特性的表现 | 第264-267页 |
7.3.4 亲切迷人的场所 | 第267-273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273-275页 |
结论 | 第275-2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0-29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92-294页 |
致谢 | 第294-295页 |
附件 | 第2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