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历 | 第8-9页 |
摘要 | 第9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3-35页 |
1.1 立题依据和背景 | 第23-2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4-31页 |
1.2.1 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| 第24-27页 |
1.2.2 岩溶地面塌陷的调查 | 第27-28页 |
1.2.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和风险评价 | 第28-31页 |
1.2.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| 第31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5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31-32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33页 |
1.3.4 论文创新点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武汉市岩溶地质背景 | 第35-57页 |
2.1 可溶岩分布及岩性特征 | 第35-39页 |
2.1.1 地层岩性 | 第35-37页 |
2.1.2 可溶岩分布特征 | 第37-39页 |
2.2 覆盖层的物质结构 | 第39-45页 |
2.2.1 岩溶埋藏条件 | 第39-40页 |
2.2.2 第四系沉积地层及岩性 | 第40-42页 |
2.2.3 覆盖层物质结构 | 第42-44页 |
2.2.4 第四系土层厚度和富水性 | 第44-45页 |
2.3 地质构造条件 | 第45-49页 |
2.3.1 区域地质构造 | 第45-47页 |
2.3.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47页 |
2.3.3 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 | 第47-49页 |
2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49-54页 |
2.4.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| 第49-51页 |
2.4.2 地下水的补、径、排条件 | 第51-52页 |
2.4.3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| 第52-54页 |
2.5 工程地质岩组 | 第54-57页 |
2.5.1 划分原则 | 第54页 |
2.5.2 划分类型 | 第54-57页 |
第三章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和影响因素 | 第57-88页 |
3.1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和监测 | 第57-62页 |
3.1.1 岩溶地面塌陷调查 | 第57-59页 |
3.1.2 典型岩溶地面塌陷区监测 | 第59-62页 |
3.2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 | 第62-67页 |
3.2.1 岩溶地面塌陷概况 | 第62-66页 |
3.2.2 岩溶地面塌陷时间分布规律 | 第66页 |
3.2.3 岩溶地面塌陷空间分布规律 | 第66-67页 |
3.3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特点 | 第67-80页 |
3.3.1 塌陷点—线—区的分布模式与地质构造密切关联 | 第67-73页 |
3.3.2 覆盖层发展塌陷,具有明显的“上粘下砂”二元结构 | 第73-75页 |
3.3.3 覆盖层渐进破坏和突然塌陷的继承性和独立性并存 | 第75-77页 |
3.3.4 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叠加作用明显 | 第77-80页 |
3.3.5 城市内的隐伏型岩溶地面塌陷,潜在危害严重 | 第80页 |
3.4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及取值范围 | 第80-88页 |
3.4.1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 | 第80-83页 |
3.4.2 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 | 第83-88页 |
第四章 覆盖层—岩溶地面塌陷地质力学模型和形成机理 | 第88-136页 |
4.1 典型岩溶地面塌陷实例的地质模型 | 第88-108页 |
4.1.1 潜蚀—吸蚀—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| 第88-92页 |
4.1.2 潜蚀—渗压—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| 第92-98页 |
4.1.3 渗压—溶洞顶板失稳破坏—动荷载、重力致塌的地质模型 | 第98-108页 |
4.2 覆盖层—岩溶地面塌陷演化过程分析 | 第108-127页 |
4.2.1 自然环境输入对覆盖层—岩溶系统的作用分析 | 第108-113页 |
4.2.2 人类工程活动输入对岩溶地面塌陷的作用分析 | 第113-122页 |
4.2.3 溶洞或土洞顶板的稳定性 | 第122-127页 |
4.3 覆盖层—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 | 第127-136页 |
4.3.1 水力变动条件下土洞的扩展机理 | 第127-131页 |
4.3.2 施加工程荷载对顶板失稳的作用机理 | 第131-133页 |
4.3.3 覆盖层—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 | 第133-136页 |
第五章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| 第136-149页 |
5.1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 | 第136-145页 |
5.1.1 模糊贴近度的多特性择近原则 | 第136页 |
5.1.2 模糊贴近度评价模型 | 第136-143页 |
5.1.3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区划 | 第143-145页 |
5.2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| 第145-149页 |
5.2.1 时间尺度的岩溶地面塌陷发生概率 | 第145-146页 |
5.2.2 基于岩溶塌陷发生概率的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| 第146-149页 |
第六章 工程建设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49-156页 |
6.1. 工程建设活动类型及阶段 | 第149-152页 |
6.1.1 工程建设活动类型 | 第149-151页 |
6.1.2 工程建设阶段 | 第151-152页 |
6.2 基于危险性分区结果的防治建议 | 第152-153页 |
6.3 不同施工方式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3-156页 |
6.3.1 钻探施工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3-154页 |
6.3.2 基坑工程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4页 |
6.3.3 抽排地下水活动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4-155页 |
6.3.4 桩基础施工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5页 |
6.3.5 地铁和隧道等大型地下工程中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建议 | 第155-156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56-161页 |
7.1 结论 | 第156-160页 |
7.2 展望 | 第160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