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论文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东亚气候模拟不确定性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大气环流模式CAM3.1简介,资料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·CAM3.1模式描述 | 第14-15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15页 |
·资料介绍 | 第15-17页 |
第三章 三种动力框架的CAM3.1对全球气候平均态的模拟和对比 | 第17-27页 |
·气温 | 第17-18页 |
·降水 | 第18-20页 |
·海平面气压 | 第20-21页 |
·纬向风 | 第21-23页 |
·500hPa位势高度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三种动力框架的CAM3.1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平均态的模拟和对比 | 第27-35页 |
·东亚夏季降水 | 第27-29页 |
·500hPa位势高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| 第29-30页 |
·高低空风场 | 第30-32页 |
·季风经圈环流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三种动力框架的CAM3.1对东亚夏季风变率的模拟和对比 | 第35-41页 |
·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率 | 第35-37页 |
·雨带的季节性推移 | 第35-36页 |
·水汽输送和副高脊线的季节性推移 | 第36-37页 |
·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 | 第37-40页 |
·年际变率的空间分布型 | 第37-38页 |
·东亚夏季风指数 | 第38-40页 |
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40-41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| 第41-43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41-42页 |
·讨论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附录B 彩图 | 第47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