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9-21页 |
引言 | 第21-22页 |
1 绪论 | 第22-46页 |
1.1 水体中的氮污染来源及危害 | 第22页 |
1.2 Anammox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2-29页 |
1.2.1 Anammox的起源及发展 | 第22-24页 |
1.2.2 厌氧氨氧化技术及相关衍生工艺 | 第24-29页 |
1.3 Anammox细菌的生理学特性 | 第29-40页 |
1.3.1 Anammox细菌的细胞结构 | 第29-31页 |
1.3.2 Anammox细菌的分类 | 第31-34页 |
1.3.3 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分子机理 | 第34-36页 |
1.3.4 Anammox细菌的代谢途径 | 第36-40页 |
1.4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 | 第40-43页 |
1.4.1 细菌的QS系统 | 第40-41页 |
1.4.2 群体感应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| 第41-42页 |
1.4.3 Anammox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现状 | 第42-43页 |
1.5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4页 |
1.6 研究目的、意义与内容 | 第44-46页 |
1.6.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4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44-4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6-58页 |
2.1 化学测定方法 | 第46页 |
2.2 进水水质 | 第46-47页 |
2.3 微生物表征方法 | 第47-58页 |
2.3.1 密度梯度离心(Procell Density Centrifugation) | 第47页 |
2.3.2 荧光原位杂交(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,FISH) | 第47-50页 |
2.3.3 细菌DNA的提取和纯化 | 第50-51页 |
2.3.4 总DNA的16S rDNA PCR扩增 | 第51-52页 |
2.3.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) | 第52-54页 |
2.3.6 群体感应信号的提取 | 第54页 |
2.3.7 群体感应信号的检测 | 第54-56页 |
2.3.8 胞外聚合物的测定方法 | 第56-57页 |
2.3.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57-58页 |
3 Anammox细菌的铁还原代谢研究 | 第58-70页 |
3.1 引言 | 第58-59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0页 |
3.2.1 批式实验 | 第59-60页 |
3.2.2 Anammox菌群组成分析 | 第60页 |
3.2.3 菌体结构分离 | 第60页 |
3.2.4 Fe(Ⅱ)及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| 第60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60-66页 |
3.3.1 Anammox菌群组成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3.2 Anammox细菌铁还原能力鉴定 | 第61-62页 |
3.3.3 反应条件对Anammox菌铁还原代谢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3.4 Anammox细菌的铁还原酶定位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3.5 Anammox细菌的氮代谢同时铁还原反应 | 第65-66页 |
3.4 讨论 | 第66-6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4 Anammox颗粒污泥上清液加速厌氧氨氧化启动 | 第70-86页 |
4.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2.1 Anammox颗粒污泥反应器及AHLs信号的提取 | 第71页 |
4.2.2 液质联用分析 | 第71页 |
4.2.3 Anammox菌体活性测定 | 第71-72页 |
4.2.4 合成废水的制备 | 第72页 |
4.2.5 CSTRs反应器及运行条件 | 第72-73页 |
4.2.6 EPS的提取及测定 | 第73页 |
4.2.7 DGGE及FISH分析 | 第73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73-83页 |
4.3.1 Anammox菌群中群体感应信号的检测与鉴定 | 第73-74页 |
4.3.2 AGSR上清液对Anammox菌体活性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3.3 C_(12)-HSL对Anammox菌体活性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4.3.4 CSTRs进水中AHLs信号相对含量测定 | 第76-77页 |
4.3.5 AGSR上清液对厌氧氨氧化启动进程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4.3.6 AGSR上清液对驯化菌体胞外聚合物含量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3.7 AGSR上清液对反应器内菌群组成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4.4 讨论 | 第83-8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5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Anammox菌活性和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| 第86-101页 |
5.1 引言 | 第86-87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87-88页 |
5.2.1 批式实验 | 第87页 |
5.2.2 Anammox菌体中AHLs信号的提取及相对含量分析 | 第87页 |
5.2.3 Anammox菌体的酶粗提物活性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2.4 Anammox颗粒强度及颗粒粒径分析 | 第88页 |
5.2.5 Anammox细菌胞外聚合物含量分析 | 第88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88-98页 |
5.3.1 香草醛及猪肾酰化酶对AHLs信号的抑制作用 | 第88-89页 |
5.3.2 AHLs信号对Anammox菌体活性及酶粗提物活性的影响 | 第89-91页 |
5.3.3 Anammox菌体活性恢复实验 | 第91-93页 |
5.3.4 抑制AHLs信号导致Anammox颗粒解体 | 第93-96页 |
5.3.5 AHLs信号对Anammox菌体颗粒强度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5.3.6 AHLs信号对Anammox菌体颗粒中EPS含量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5.4 讨论 | 第98-9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6 群体感应信号对Anammox菌体储存的影响 | 第101-113页 |
6.1 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6.2.1 Anammox颗粒菌体和絮状菌体的分离 | 第102页 |
6.2.2 菌种储存 | 第102-103页 |
6.2.3 菌体活性及酶粗提物活性测定 | 第103页 |
6.2.4 Heme c含量的测定 | 第103页 |
6.2.5 胞外聚合物含量测定 | 第103页 |
6.2.6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103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103-110页 |
6.3.1 絮状及颗粒状Anammox菌体的储存活性及Heme c含量差异 | 第103-105页 |
6.3.2 不同储存方式处理的Anammox菌体AHLs相对含量测定 | 第105-106页 |
6.3.3 群体感应信号对Anammox菌体储存活性及Heme c含量的影响 | 第106-108页 |
6.3.4 群体感应信号对储存后Anammox菌群组成的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6.4 讨论 | 第110-11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3-116页 |
7.1 结论 | 第113-114页 |
7.2 创新点摘要 | 第114-115页 |
7.3 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7-12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28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