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4页 |
0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0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0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0.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2-14页 |
0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0.3.2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概述 | 第14-24页 |
1.1 兴起原因 | 第14-17页 |
1.1.1 法律文化的多元性 | 第14-15页 |
1.1.2 民事诉讼程序的缺陷 | 第15-16页 |
1.1.3 法院功能的转型 | 第16-17页 |
1.2 发展历程 | 第17-20页 |
1.2.1 初现雏形阶段 | 第17-18页 |
1.2.2 基本确立阶段 | 第18-19页 |
1.2.3 蓬勃发展阶段 | 第19-20页 |
1.3 基本理念 | 第20-24页 |
1.3.1 意思自治与多元正义 | 第20-21页 |
1.3.2 保密性与灵活性 | 第21-23页 |
1.3.3 司法性与合意性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程序、技巧方法与职业规范 | 第24-33页 |
2.1 调解程序 | 第24-27页 |
2.1.1 法院交付或当事人自愿启动 | 第24-25页 |
2.1.2 程序推进及运行 | 第25-26页 |
2.1.3 调解达成或转入诉讼 | 第26-27页 |
2.2 技巧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2.1 挖掘潜在利益 | 第27-29页 |
2.2.2 让当事人提出调解方案 | 第29-30页 |
2.2.3 避免法律评估 | 第30页 |
2.3 调解员资格与伦理 | 第30-33页 |
2.3.1 职业资格 | 第31页 |
2.3.2 行业伦理 | 第31-32页 |
2.3.3 当事人对调解员资格与伦理的偏好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介评 | 第33-43页 |
3.1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理念之启发 | 第33-36页 |
3.1.1 自愿与合法 | 第33-35页 |
3.1.2 意思自治与查明事实 | 第35页 |
3.1.3 保密与公开 | 第35-36页 |
3.2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结构之借鉴 | 第36-39页 |
3.2.1 程序选择权 | 第36-37页 |
3.2.2 人员及其中立程度 | 第37-38页 |
3.2.3 调解与审判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3.3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技巧与方法之省思 | 第39-43页 |
3.3.1 不恰当的调解技巧与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3.2 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还是允许其自治 | 第40-41页 |
3.3.3 侧重于人道关怀还是不利责任的分配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