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粒状污染物论文

长三角城市地区PM2.5离线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符号说明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大气颗粒物概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概述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大气中PM_(2.5)的来源和组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大气PM_(2.5)的危害第11-12页
    1.2 PM_(2.5)分析方法第12-14页
    1.3 离线AMS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-17页
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7-30页
    2.1 研究站点及样品采集介绍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采集时间和站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样品采集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滤膜质量分析第18页
    2.3 颗粒物分析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样品预处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样品的分析测定第20-24页
    2.4 来源分析方法介绍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一次及二次有机物质的判断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(PMF)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富集因子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气团轨迹分析第28-30页
第三章 PM_(2.5)组成的概述及无机组分的来源解析第30-40页
    3.1 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及PM_(2.5)组成的概述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气象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PM_(2.5)组成的概述第31-33页
    3.2 无机组分的来源解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铵盐,硫酸盐,硝酸盐和氯盐的来源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其他无机离子的来源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富集因子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8-40页
第四章 有机组分的来源分析第40-54页
    4.1 有机物的分析概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有机碳(OC)与无机碳(EC)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有机物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4.2 WSOM的PMF分析第41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WSOM的HRMS谱图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MF分析结果第42-51页
    4.3 后向轨迹第51-5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54-57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54页
    5.2 控制措施及建议第54-55页
    5.3 论文的创新第55页
    5.4 不足与展望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71页
作者简介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的Meta分析
下一篇: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生活质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