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江南传统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外立面的运用效果研究--以杭州市中山中路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综述分析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中山中路研究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传统元素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传统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.1 重形式,轻文化内涵的问题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.2 传统元素与环境协调的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.3 对原有历史建筑维护不到位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及框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文献查阅,整理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多学科交流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3 数据统计分析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的框架第15-17页
2 江南传统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外立面运用概述第17-22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解析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江南地域的概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传统元素的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建筑外立面的概念第18-19页
    2.2 传统元素相关理论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传统元素的构成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传统物质元素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传统精神元素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传统元素的特征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历史时代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与时俱进特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适应性特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联结枢纽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传统元素的影响因素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自然地理因素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人文历史因素第21-22页
3 杭州中山中路建筑外立面传统元素的运用现状研究第22-36页
    3.1 杭州中山中路概述第22页
    3.2 中山中路自然环境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地域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建筑特色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街区性质第23-24页
    3.3 中山中路文化环境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山中路的悠久历史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传统民俗文化第25页
    3.4 对杭州中山中路的具体调研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调研范围和时间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调研对象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调研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3.5 传统元素在中山中路建筑外立面中运用现状的基础调研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问卷设计内容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.1 问卷目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.2 调查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26-29页
    3.6 杭州中山中路建筑外立面中传统元素的调研提取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屋顶部分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外墙部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入口部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窗户部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建筑细部第34-36页
4 基于SD法和因子分析的杭州中山中路建筑外立面传统元素运用评价分析第36-52页
    4.1 SD法评价分析第36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调研概况和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研对象的选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形容词对与评价尺度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综合评价平均值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结合问卷调查、各样本评价值与综合平均值的分析比较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评价结果总结第45-46页
    4.2 因子分析法原理与数学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4.3 KMO指数与Bartlett球形检验第47-48页
    4.4 因子分析共同度第48页
    4.5 因子解释总方差第48-50页
    4.6 碎石图第50页
    4.7 因子负荷量第50-52页
5 江南传统元素的运用原则和手法第52-65页
    5.1 江南传统元素的运用原则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形式美的原则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统一变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比例尺度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3 对比协调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以人为本,因地制宜的原则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协调统一,与时俱进原则第56页
    5.2 江南传统元素的运用手法第56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立面形式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直接运用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简化抽象运用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立面材质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相同材质组合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不同材质组合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立面色彩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相邻色运用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对比色运用第64-65页
6 结论与展望第65-72页
    6.1 各章节小结第65-67页
    6.2 论文研究总结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传统元素提取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传统元素运用效果评价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街区建筑外立面中传统元素运用原则和手法第68-69页
    6.3 研究经验总结与建议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研究经验总结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研究建议第70页
    6.4 研究展望第70-71页
    6.5 结语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6页
附录一:图表目录第76-77页
附录二:调查问卷第77-79页
附录三:样本图片第79-81页
个人简介第81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分增塑桦木横向黏弹性的研究
下一篇:浙江地区农村住宅能耗调查与优化方案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