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临床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2-23页 |
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认识 | 第12-14页 |
一、病因病机 | 第12-14页 |
二、证候分型 | 第14页 |
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概况 | 第14-17页 |
一、中药治疗 | 第14-15页 |
二、针灸治疗 | 第15-17页 |
三、针药结合 | 第17页 |
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认识 | 第17-19页 |
一、流行病学 | 第17页 |
二、病因及发病机制 | 第17-19页 |
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概括 | 第19-23页 |
一、基础治疗 | 第19页 |
二、药物治疗 | 第19-21页 |
三、心理治疗 | 第21-22页 |
四、物理治疗 | 第22-23页 |
第五节 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发展趋势 | 第23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23-38页 |
第一节 临床资料 | 第23-26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23页 |
二、诊断标准 | 第23-25页 |
三、纳入标准 | 第25页 |
四、排除标准 | 第25页 |
五、剔除标准 | 第25页 |
六、脱落标准 | 第25页 |
七、分组方法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一、基础治疗 | 第26页 |
二、试验组 | 第26页 |
三、对照组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观察指标 | 第27-28页 |
一、基本情况 | 第27页 |
二、观察量表 | 第27-28页 |
三、观察时间 | 第28页 |
第四节 疗效评定指标 | 第28页 |
第五节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分析 | 第28页 |
一、数据管理 | 第28页 |
二、统计学分析 | 第28页 |
第六节 不良反应的处理 | 第28-29页 |
第七节 研究结果 | 第29-32页 |
一、一般资料 | 第29-30页 |
二、中医证候总积分 | 第30页 |
三、PSQI评分结果 | 第30-31页 |
四、SRSS评分结果 | 第31页 |
五、BI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| 第31页 |
六、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七、安全性观察 | 第32页 |
第八节 讨论 | 第32-38页 |
一、脑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机制分析 | 第32-33页 |
二、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现状分析 | 第33页 |
三、脑卒中后失眠的证型选择依据 | 第33页 |
四、常规针刺穴位选择依据 | 第33-34页 |
五、俞募配穴选择依据 | 第34页 |
六、观察量表的选择和依据 | 第34-35页 |
七、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5页 |
八、俞募配穴针刺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35-38页 |
结语 | 第38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8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统计学审核证明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