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来源 | 第8-9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(二)选题来源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(一)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的研究 | 第9页 |
(二)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(三)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义的研究 | 第10页 |
三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(一)生态文明的内涵 | 第10-11页 |
(二)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| 第1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| 第11-13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二)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| 第13-23页 |
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| 第13-18页 |
一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| 第13-15页 |
二、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| 第15-16页 |
三、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| 第18-23页 |
一、资源浪费以及利用效率低 | 第19页 |
二、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| 第19-20页 |
三、生态系统退化 | 第20页 |
四、人均资源占有率低 | 第20-21页 |
五、生态制度和生态法律建设不健全 | 第21页 |
六、全社会生态意识薄弱 | 第21-22页 |
七、国际责任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不断增大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发展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 | 第24-27页 |
一、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 | 第24-25页 |
二、绿水青山更加重要 | 第25页 |
三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| 第25-27页 |
四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,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“双赢” | 第27页 |
第三节 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的诉求 | 第27-29页 |
一、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 | 第27-28页 |
二、加强我国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| 第28页 |
三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心所向,是很大的政治 | 第28-29页 |
第四节 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| 第29-31页 |
一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树立正确的政绩考评观念 | 第29页 |
二、完善相关生态资源监管制度 | 第29-30页 |
三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30-31页 |
第五节 强化公众生态意识,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| 第31-32页 |
一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| 第31-32页 |
二、营造全社会的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| 第32页 |
第六节 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| 第32-34页 |
一、促进资源节约 | 第32-33页 |
二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 | 第33-34页 |
三、统筹好山水林田湖整体系统 | 第34页 |
第七节 加强国际生态合作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 | 第36-40页 |
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| 第36-37页 |
一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| 第36页 |
二、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| 第36-37页 |
三、丰富了党的执政内容 | 第37页 |
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| 第37-40页 |
一、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生产,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| 第37-38页 |
二、有助于推进国家生态治理的现代化 | 第38页 |
三、有助于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结合 | 第38-39页 |
四、有助于我国对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