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评价与优化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4-33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、目的与意义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6-28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、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31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1-33页
第2章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现状分析第33-53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能源供给结构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低碳化第35-36页
    2.2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及分布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能源资源禀赋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能源资源分布第43页
    2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现状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我国能源供给现状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特征第47-50页
    2.4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相对落后的煤炭供给模式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清洁能源尚处在开发阶段第51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3章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评价研究第53-75页
    3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识别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3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作用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单一评价方法赋权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于两种因素的评价方法组合赋权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基于组合赋权的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作用程度评价方程第63-64页
    3.3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确定第65-66页
    3.4 相关因素对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作用程度的实证分析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单一评价方法赋权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组合权重的确定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相关因素对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作用程度综合评价分析第69-7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4章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研究第75-93页
    4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构建评价突变模型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推导归一公式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综合评价准则第80页
    4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的确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赋权第83-84页
    4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突变指标体系的构建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过程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水平评价结果第91-9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5章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研究第93-120页
    5.1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预测第93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单一模型预测我国能源供给量第93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组合权重的确定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组合预测方法精度检验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我国能源供给量预测与结构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5.2 低碳化条件下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的内涵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的基本要求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目标的确定第103-104页
    5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情景研究第104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情景的确定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模型设定与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情景参数的设计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情境下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的预测与分析第109-112页
    5.4 能源供给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基本假设的设定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确定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最终模型的建立第115页
    5.5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的实证研究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参数数据的获取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过程分析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组合结果分析第118-11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9-120页
第6章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路径研究第120-136页
    6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指标数据的选取及处理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主成分的确定第121-123页
    6.2 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第123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相关系数的确定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回归方程的确定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通径系数的计算第127-129页
    6.3 各影响因素对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路径分析第129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优化路径的分析过程第129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优化路径的分析结果第134-13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5-136页
第7章 促进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发展的对策第136-148页
    7.1 以能源消费低碳化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引导低碳化出行方式第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第137页
    7.2 以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优化速度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全面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培育清洁绿色能源的产业化第139页
    7.3 以科技进步推动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重视清洁能源的科技支撑第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大力推广低碳应用技术第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141-142页
    7.4 以经济转型加快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第142-143页
    7.5 以能源供给多元化带动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国内能源供给体系的多元化第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海外能源供给体系的多元化第143-144页
    7.6 宏观管理引领能源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发展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6.1 建立新的能源监管体制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6.2 构建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第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6.3 充分发展我国碳交易市场第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6.4 强化节能管理工作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6.5 合理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第146页
    7.7 本章小结第146-148页
结论第148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6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4-165页
致谢第165-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明清家具装饰设计比较分析
下一篇: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共享研究--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