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广地区汉晋时期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--兼谈中国手印纹砖的源流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2页 |
一、选题缘由、意义及创新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一) 有关砖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二) 有关手印纹砖的研究 | 第12页 |
(三) 有关手印与人类体质关系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三、手印纹砖概况 | 第14-32页 |
(一) 手印纹砖的出土概况 | 第15-20页 |
(二) 手印纹砖的分类 | 第20-32页 |
第二章 手印纹砖人类学分析的方法 | 第32-39页 |
一、手印的测量 | 第32-33页 |
二、手印的分析 | 第33-39页 |
(一) 年龄分析 | 第33-34页 |
(二) 性别分析 | 第34页 |
(三) 利手分析 | 第34-35页 |
(四) 身高分析 | 第35-36页 |
(五) 体重分析 | 第36-37页 |
(六) 体型分析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两广地区汉晋时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| 第39-67页 |
一、广州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| 第40-47页 |
(一) 年龄分析 | 第41-42页 |
(二) 性别分析 | 第42-43页 |
(三) 利手分析 | 第43页 |
(四) 身高分析 | 第43-45页 |
(五) 体重分析 | 第45-46页 |
(六) 体型分析 | 第46页 |
(七) 小结 | 第46-47页 |
二、贵港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| 第47-54页 |
(一) 年龄分析 | 第48-49页 |
(二) 性别分析 | 第49页 |
(三) 利手分析 | 第49-50页 |
(四) 身高分析 | 第50-52页 |
(五) 体重分析 | 第52-53页 |
(六) 体型分析 | 第53-54页 |
(七) 小结 | 第54页 |
三、广州和贵港出土手印纹砖的对比分析 | 第54-67页 |
(一) 年龄分析 | 第55-57页 |
(二) 性别分析 | 第57-58页 |
(三) 利手分析 | 第58-60页 |
(四) 身高分析 | 第60-62页 |
(五) 体重分析 | 第62-63页 |
(六) 体型分析 | 第63-64页 |
(七) 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四章 手印纹砖源流及现象的探讨 | 第67-82页 |
一、手印纹砖的出现和发展 | 第67-73页 |
(一) 东汉:手印纹砖的出现 | 第67-68页 |
(二) 盛唐:手印纹砖的发展 | 第68-69页 |
(三) 辽宋夏金元:手印纹砖的传播 | 第69-71页 |
(四) 明清:手印纹砖的衰落 | 第71-73页 |
二、手印纹现象的探讨 | 第73-80页 |
(一) 追责制说 | 第73-74页 |
(二) 工序说 | 第74-75页 |
(三) 标记说 | 第75页 |
(四) 辟邪说 | 第75-76页 |
(五) 丧葬文化说 | 第76-77页 |
(六) 佛教说 | 第77-78页 |
(七) 手印纹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测 | 第78-80页 |
三、小结 | 第80-82页 |
结语 | 第82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附表1 | 第91-92页 |
附表2 | 第92-94页 |
附表3 | 第94-109页 |
附图 | 第109-12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5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