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33页 |
1.1 以N-H…阴离子相互作用发挥离子跨膜转运活性的小分子阴离子转运体 | 第12-21页 |
1.1.1 灵杆菌素及其衍生物 | 第12-14页 |
1.1.2 脲以及硫脲类 | 第14-17页 |
1.1.3 方酰胺类 | 第17-18页 |
1.1.4 杯四吡咯类 | 第18-21页 |
1.2 以C-H…阴离子相互作用发挥离子跨膜转运活性的小分子阴离子转运体 | 第21-24页 |
1.2.1 三唑类 | 第21-23页 |
1.2.2 生物素类 | 第23-24页 |
1.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33页 |
第二章 1,3-双(2-苯并咪唑基)苯的阴离子跨膜转运活性及初步构效关系 | 第33-59页 |
2.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| 第33-3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8页 |
2.2.1 化合物1-5的合成 | 第34页 |
2.2.2 化合物的阴离子识别性质 | 第34-37页 |
2.2.3 化合物1的阴离子转运性能 | 第37-46页 |
2.2.3.1 化合物1的离子跨膜转运活性 | 第37-40页 |
2.2.3.2 化合物1的阴离子跨膜转运活性 | 第40-42页 |
2.2.3.3 化合物1的阴/阳离子选择性 | 第42-43页 |
2.2.3.4 化合物1的转运机制 | 第43-44页 |
2.2.3.5 化合物1的转运模式 | 第44-46页 |
2.2.4 化合物1阴离子转运的初步构效关系 | 第46-48页 |
2.3 小结 | 第48-49页 |
2.4 实验与操作 | 第49-55页 |
2.4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9页 |
2.4.2 化合物1-5的合成 | 第49-52页 |
2.4.2.1 化合物1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2.4.2.2 化合物2的合成 | 第50页 |
2.4.2.3 化合物3的合成 | 第50-51页 |
2.4.2.4 化合物4的合成 | 第51页 |
2.4.2.5 化合物5的合成 | 第51-52页 |
2.4.3 化合物1-5的活性测试 | 第52-55页 |
2.4.3.1 脂质体的制备 | 第52-53页 |
2.4.3.2 活性测试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第三章 具有吸电基团取代的1,3-双(2-苯并咪唑基)苯衍生物的合成与阴离子跨膜转运活性 | 第59-88页 |
3.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| 第59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79页 |
3.2.1 化合物6-11的合成 | 第59-60页 |
3.2.2 化合物6-11的结构表征 | 第60-65页 |
3.2.3 化合物6-11的阴离子转运性能 | 第65-74页 |
3.2.3.1 化合物6-11的阴离子跨膜转运活性 | 第65-67页 |
3.2.3.2 化合物6-11的pH discharge活性 | 第67-71页 |
3.2.3.3 化合物6-11的离子转运效能差异分析 | 第71-74页 |
3.2.4 化合物9和10的阴离子跨膜转运活性 | 第74-79页 |
3.2.4.1 化合物9和10的阴/阳离子选择性 | 第74-75页 |
3.2.4.2 化合物9和10的转运机制 | 第75-77页 |
3.2.4.3 化合物9和10的转运模式 | 第77-78页 |
3.2.4.4 化合物9和10的钙黄绿素释放实验 | 第78-79页 |
3.3 小结 | 第79-80页 |
3.4 实验与操作 | 第80-85页 |
3.4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80页 |
3.4.2 化合物6-11的合成 | 第80-83页 |
3.4.2.1 化合物6的合成 | 第80-81页 |
3.4.2.2 化合物7的合成 | 第81页 |
3.4.2.3 化合物8的合成 | 第81-82页 |
3.4.2.4 化合物9的合成 | 第82页 |
3.4.2.5 化合物10的合成 | 第82-83页 |
3.4.2.6 化合物11的合成 | 第83页 |
3.4.3 化合物6-11的活性测试 | 第83-85页 |
3.4.3.1 脂质体的制备 | 第83-84页 |
3.4.3.2 活性测试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全文总结 | 第88-90页 |
附录 | 第90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