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GIS的云南省巧家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巧家县地质环境概况 | 第17-24页 |
2.1 自然地理 | 第17页 |
2.2 社会经济 | 第17-18页 |
2.3 地形地貌 | 第18页 |
2.4 生态植被 | 第18页 |
2.5 地层 | 第18-21页 |
2.6 地质构造 | 第21-22页 |
2.7 工程地质岩组 | 第22页 |
2.8 气象水文条件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巧家县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| 第24-39页 |
3.1 地质灾害类型 | 第24页 |
3.2 地质灾害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2.1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| 第24-25页 |
3.2.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| 第25-26页 |
3.3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39页 |
3.3.1 地貌对灾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3.2 水系对灾害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3.3.3 降雨对灾害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3.4 断层对灾害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3.5 工程地质岩组对灾害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.6 地震对灾害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| 第39-56页 |
4.1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39-40页 |
4.1.1 因子选取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1.2 因子选取结果 | 第40页 |
4.2 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40-41页 |
4.3 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41-46页 |
4.3.1 层次分析法(AHP) | 第43-45页 |
4.3.2 信息量法 | 第45-46页 |
4.4 基于AHP_信息量法的因子信息权值 | 第46-50页 |
4.4.1 基于信息量法的评价因子信息值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4.2 基于AHP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| 第47-48页 |
4.4.3 评价因子信息权值计算 | 第48-50页 |
4.5 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区划分区评价 | 第50-56页 |
4.5.1 危险性分区结果 | 第50-51页 |
4.5.2 危险性分区结果分析 | 第51-56页 |
第5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| 第56-67页 |
5.1 评价单元 | 第56页 |
5.2 评价因子 | 第56-59页 |
5.3 评价方法 | 第59-61页 |
5.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易损性 | 第61-65页 |
5.4.1 易损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| 第61-62页 |
5.4.2 易损性评价计算 | 第62-65页 |
5.5 易损性评价结果分析及区划 | 第65-67页 |
第6章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| 第67-75页 |
6.1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| 第67-69页 |
6.2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及区划分区评价 | 第69-70页 |
6.2.1 风险性分区结果 | 第69-70页 |
6.2.2 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0页 |
6.3 巧家县防治分区建议 | 第70-75页 |
6.3.1 防治原则 | 第70-71页 |
6.3.2 防治目标 | 第71页 |
6.3.3 防治建议 | 第71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