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3-26页 |
1.2.1 理论基础 | 第13-18页 |
1.2.2 文献综述 | 第18-2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商务模式 | 第28-38页 |
2.1 互联网金融的解释 | 第28-29页 |
2.1.1 互联网金融定义 | 第28-29页 |
2.1.2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 | 第29页 |
2.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模式 | 第29-35页 |
2.2.1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 | 第30-33页 |
2.2.2 非银行网络投融资模式 | 第33-34页 |
2.2.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| 第34-35页 |
2.3 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 | 第35-38页 |
2.3.1 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 | 第35-36页 |
2.3.2 非银行网络投融资的盈利模式 | 第36-37页 |
2.3.3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盈利模式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38-46页 |
3.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1.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1.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项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1.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实证分析 | 第46-57页 |
4.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说明 | 第46页 |
4.2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| 第46-51页 |
4.2.1 变量选择 | 第46-48页 |
4.2.2 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1页 |
4.3 实证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7页 |
4.3.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ROA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ZROA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NPL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| 第54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| 第58页 |
研究局限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