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特高压变压器空载直流偏磁计算精度分析 | 第15-27页 |
| 2.1 特高压变压器结构 | 第15-17页 |
| 2.2 场路耦合法基本原理 | 第17-19页 |
| 2.2.1 电路模型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场模型 | 第18-19页 |
| 2.3 场路耦合法应用在特高压变压器偏磁计算中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2.4 特高压变压器直流偏磁磁场模型网格划分对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2.5 特高压变压器直流偏磁电路模型求解对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| 第21-25页 |
| 2.5.1 串联电阻对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2.5.2 电压补偿对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2.5.3 修正电感参数对偏磁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2.6 应用场路耦合算法的特高压变压器空载电流计算 | 第25-26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特高压变压器空载直流偏磁电磁特性计算 | 第27-42页 |
| 3.1 特高压变压器L-i曲线获取 | 第27-31页 |
| 3.1.1 特高压变压器三维磁场模型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| 3.1.2 特高压变压器材料属性分配和网格剖分 | 第28-29页 |
| 3.1.3 边界条件及场源的施加 | 第29-30页 |
| 3.1.4 特高压变压器的L-i曲线 | 第30-31页 |
| 3.2 特高压变压器I_(max)-I_(DC)曲线获取 | 第31-32页 |
| 3.2.1 不考虑电阻的特高压变压器直流偏磁电路模型 | 第31-32页 |
| 3.2.2 特高压变压器I_(max)-I_(DC)曲线 | 第32页 |
| 3.3 选择最优迭代算法和变步长策略 | 第32-35页 |
| 3.4 直流偏磁快速算法在特高压电网应用展望 | 第35页 |
| 3.5 特高压变压器在不同直流偏置量下的电流计算与分析 | 第35-38页 |
| 3.5.1 特高压变压器在不同直流偏置量下的空载电流 | 第35-37页 |
| 3.5.2 特高压变压器在不同直流偏置量下的空载电流谐波 | 第37-38页 |
| 3.6 特高压变压器空载直流偏磁内部磁场计算与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| 第4章 特高压变压器空载直流偏磁涡流损耗计算 | 第42-65页 |
| 4.1 涡流损耗计算基本原理 | 第42-44页 |
| 4.1.1 ANSYS计算涡流场方法 | 第42页 |
| 4.1.2 涡流场计算模型 | 第42-44页 |
| 4.2 特高压变压器涡流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剖分 | 第44-48页 |
| 4.2.1 特高压变压器涡流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6页 |
| 4.2.2 网格剖分 | 第46-48页 |
| 4.3 涡流损耗计算边界条件及场源的施加 | 第48-49页 |
| 4.3.1 边界条件的施加 | 第48页 |
| 4.3.2 场源的施加 | 第48-49页 |
| 4.4 特高压变压器箱体及结构件的涡流损耗计算 | 第49-64页 |
| 4.4.1 铜屏蔽的涡流损耗计算 | 第49-52页 |
| 4.4.2 拉板及夹件的漏磁及涡流损耗计算 | 第52-60页 |
| 4.4.3 箱体的漏磁及涡流损耗计算 | 第60-64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5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5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