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8页 |
第2章 代理制度概述 | 第8-20页 |
2.1 两大法系代理制度比较 | 第8-14页 |
2.1.1 代理的定义 | 第8-10页 |
2.1.2 代理的分类 | 第10-12页 |
2.1.3 两大法系代理制度差异的根源 | 第12-14页 |
2.2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 | 第14-20页 |
2.2.1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14-16页 |
2.2.2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立法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2.3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法律关系 | 第17-20页 |
第3章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比较研究 | 第20-33页 |
3.1 我国引入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 | 第20-21页 |
3.1.1 我国引入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背景 | 第20页 |
3.1.2 我国引入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法理依据 | 第20-21页 |
3.2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与隐名代理制度的比较 | 第21-26页 |
3.2.1 隐名代理制度简介 | 第21-24页 |
3.2.2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与隐名代理制度的不同 | 第24-26页 |
3.3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与行纪制度的比较 | 第26-29页 |
3.3.1 行纪制度简况 | 第26-28页 |
3.3.2 行纪制度与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的不同 | 第28-29页 |
3.4 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制度与我国《合同法》第403条的比较 | 第29-33页 |
3.4.1 介入权行使条件不同 | 第30-31页 |
3.4.2 选择权行使条件不同 | 第31页 |
3.4.3 披露义务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我国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代理的适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33-40页 |
4.1 我国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代理的适用现状 | 第33-34页 |
4.2 我国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代理的争议问题 | 第34-40页 |
4.2.1 与我国传统制度和理论的冲突 | 第34-37页 |
4.2.2 我国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代理与行纪制度的关系 | 第37-40页 |
第5章 我国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代理应予废除 | 第40-45页 |
5.1 社会现实角度 | 第40-41页 |
5.2 法律理论角度 | 第41-43页 |
5.3 制度功能角度 | 第43-4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