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概述 | 第12-17页 |
(一) 非市场经济地位起源 | 第12-14页 |
(二) 市场经济地位与正常价值的判断 | 第14-17页 |
1. 市场经济地位取得的构成要件 | 第14-15页 |
2. 替代国价格与第三国可比价格 | 第15-17页 |
(1) “替代国价格” | 第15-16页 |
(2) 第三国可比价格 | 第16-17页 |
二、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WTO规则探析 | 第17-26页 |
(一) WTO规则中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 | 第17-21页 |
1. GATT1994第6条第1款注释 | 第17-18页 |
(1) 该注释内容不创设任何新的权利义务 | 第17-18页 |
(2) 该注释对全体缔约方有拘束力 | 第18页 |
2. WTO《反倾销协定》第2条第7款 | 第18-19页 |
3. 非市场经济地位能否成为第三国可比价格的依据 | 第19-21页 |
(1) GATT1994第六条中“正常贸易情形” | 第19-20页 |
(2) 《反倾销协定》第2.2条中“特殊的市场情况” | 第20-21页 |
(3) “特殊市场情况”或“不正常贸易情形”可能成为针对中国的“新利剑” | 第21页 |
(二) 《中国入世议定书》关于非市场经济条款 | 第21-25页 |
1. 《中国入世议定书》是否为条约 | 第21-22页 |
2. 《中国入世议定书》效力范围 | 第22页 |
3. 对《中国入世议定书》第15条的分析 | 第22-25页 |
(1) 市场经济地位标准 | 第23页 |
(2) 市场经济地位条款(第15条a款)的适用范围 | 第23-24页 |
(3) 市场经济地位的终止 | 第24-25页 |
(三) 小结 | 第25-26页 |
三、WTO争端解决机构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性质的判断 | 第26-31页 |
(一) 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解释权 | 第26-27页 |
1. 争端解决机构有权解释 | 第26-27页 |
2. 争端解决结构的解释有所限制 | 第27页 |
(二) 争端解决机构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解释 | 第27-31页 |
1. 争端解决机构对GATT和《反倾销协定》的解释 | 第28-29页 |
(1) GATT1994第六条注释仅适用于特定一种非市场经济体 | 第28页 |
(2) 《反倾销协定》中“正常贸易情形” | 第28-29页 |
2. 对《中国入世议定书》第15条的解释 | 第29-31页 |
(1) 特殊规则仅适用涉及中国价格或成本确定价格可比性 | 第29-30页 |
(2) 第15条(a)项的两款应于15年期满终止 | 第30-31页 |
四、美、欧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性质的判断 | 第31-37页 |
(一)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规则 | 第32-35页 |
1. 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判定 | 第32-33页 |
2.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“替代国价格” | 第33-35页 |
(1) 正常价值的确定:“替代国价格” | 第33-34页 |
(2) 一国一税和单独税率 | 第34-35页 |
(二) 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规则 | 第35-37页 |
1. 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判定 | 第35页 |
2.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规则 | 第35-37页 |
(1) 替代国数据 | 第35-36页 |
(2) 市场导向产业测试 | 第36-37页 |
五、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展和应对 | 第37-40页 |
(一) WTO反倾销一般规则将成为美、欧对中国适用第三国可比价格的新依据 | 第37-38页 |
(二) 利用WTO规则解决相关条款的争论 | 第38-39页 |
1. 寻求权威解释或推动规则的修订 | 第38页 |
2. 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 | 第38-39页 |
(三) 第三国可比价格适用的限制或取消: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| 第39页 |
(四) 加强中国市场经济进程 | 第39-40页 |
结语:市场经济地位并不能阻止第三国可比价格的适用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