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: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5.1 创新 | 第17页 |
1.5.2 不足及应对 | 第17-18页 |
2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几个概念 | 第18-22页 |
2.1 科技的界定 | 第18页 |
2.2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空概念 | 第18-22页 |
2.2.1 时间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.2 空间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3 中西方概念 | 第20-22页 |
3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动因 | 第22-26页 |
3.1 政治动因 | 第22-23页 |
3.2 战争动因 | 第23页 |
3.3 经济动因 | 第23-24页 |
3.4 文化动因 | 第24-25页 |
3.5 交通动因 | 第25-26页 |
4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主要内容 | 第26-36页 |
4.1 基础科学的交流 | 第26-29页 |
4.1.1 数学 | 第26页 |
4.1.2 物理学 | 第26-27页 |
4.1.3 天文学 | 第27-29页 |
4.2 应用技术的交流 | 第29-36页 |
4.2.1 农业生产技术 | 第29-30页 |
4.2.2 纺织技术 | 第30-32页 |
4.2.3 造纸术 | 第32页 |
4.2.4 印刷术 | 第32-33页 |
4.2.5 制瓷技术 | 第33页 |
4.2.6 铸铁技术 | 第33-34页 |
4.2.7 火药技术 | 第34-35页 |
4.2.8 医学技术 | 第35-36页 |
5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| 第36-43页 |
5.1 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| 第36-40页 |
5.1.1 军事活动中的交流 | 第36-37页 |
5.1.2 商旅活动中的交流 | 第37-39页 |
5.1.3 书籍中的交流 | 第39-40页 |
5.2 交流内容的互补性 | 第40页 |
5.3 交流主体的双向性 | 第40-41页 |
5.4 交流客体的实用性 | 第41-43页 |
6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沿线各地区的作用 | 第43-47页 |
6.1 中国是科技输出的高地 | 第43-44页 |
6.2 中亚是科技交流的通道 | 第44页 |
6.3 阿拉伯是科技交流的聚散地 | 第44-46页 |
6.4 欧洲是科技流入的洼地 | 第46-47页 |
7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历史意义 | 第47-51页 |
7.1 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打下基础 | 第47-49页 |
7.1.1 促进数学近代化 | 第47-48页 |
7.1.2 促进天文学近代化 | 第48-49页 |
7.2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| 第49-51页 |
8 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对建设“一带一路”的启示 | 第51-57页 |
8.1 保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| 第51-52页 |
8.2 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 | 第52-53页 |
8.3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营造环境 | 第53-57页 |
8.3.1 科技交流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| 第53-54页 |
8.3.2 科技交流需要开放的国家政策 | 第54-55页 |
8.3.3 科技交流需要统一的市场秩序 | 第55-57页 |
9 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