弋阳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4页 |
1.1 背景和意义 | 第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地质背景 | 第24-45页 |
2.1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4-30页 |
2.1.1 区域地质格架 | 第24-26页 |
2.1.2 区域变质基底 | 第26-27页 |
2.1.3 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7-30页 |
2.2 江绍断裂带 | 第30-33页 |
2.2.1 基本概念 | 第30-31页 |
2.2.2 构造特征 | 第31页 |
2.2.3 演化阶段 | 第31-33页 |
2.3 区域地层特征 | 第33-45页 |
2.3.1 地层区划 | 第33-36页 |
2.3.2 基底地层 | 第36-39页 |
2.3.3 盖层地层 | 第39-45页 |
第三章 盆地构造特征 | 第45-84页 |
3.1 盆地格局与构造单元 | 第45-51页 |
3.1.1 盆地格局 | 第45-47页 |
3.1.2 区域构造单元 | 第47-49页 |
3.1.3 盆地构造单元 | 第49-51页 |
3.2 盆地构造特征 | 第51-84页 |
3.2.1 断裂构造 | 第51-69页 |
3.2.2 褶皱构造 | 第69-74页 |
3.2.3 控盆断裂 | 第74-76页 |
3.2.4 深部构造 | 第76-84页 |
第四章 盆地结构分析 | 第84-95页 |
4.1 基底结构 | 第84-86页 |
4.2 盖层结构 | 第86-95页 |
4.2.1 盆地西段 | 第87-93页 |
4.2.2 盆地东段 | 第93-95页 |
第五章 应力场分析 | 第95-110页 |
5.1 分析方法及结果 | 第95-99页 |
5.1.1 基本原理与方法 | 第95-96页 |
5.1.2 数据分析结果 | 第96-99页 |
5.2 盆地伸展应力场 | 第99-104页 |
5.2.1 鹅湖岭期 | 第99-100页 |
5.2.2 冷水坞期 | 第100-101页 |
5.2.3 周家店期 | 第101-103页 |
5.2.4 南雄期 | 第103-104页 |
5.3 盆地挤压应力场 | 第104-110页 |
5.3.1 鹅湖岭末期 | 第104-105页 |
5.3.2 冷水坞末期 | 第105-106页 |
5.3.3 周家店末期 | 第106-107页 |
5.3.4 南雄末期 | 第107-108页 |
5.3.5 新生代 | 第108-110页 |
第六章 盆地演化规律 | 第110-139页 |
6.1 盆地构造演化规律 | 第110-134页 |
6.1.1 构造变形演化特征 | 第110-119页 |
6.1.2 成盆动力学 | 第119-122页 |
6.1.3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| 第122-134页 |
6.2 区域盆地演化对比 | 第134-139页 |
6.2.1 演化阶段对比 | 第136-138页 |
6.2.2 演化特征对比 | 第138-139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39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