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教唆未遂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教唆未遂的国内案例与思考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案例及讨论 | 第12-13页 |
·对国内案例的思考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教唆未遂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6页 |
·对教唆犯性质的界定 | 第15-20页 |
·共犯从属性说 | 第15-16页 |
·共犯独立性说 | 第16-17页 |
·共犯二重性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其他理论 | 第18页 |
·小结 | 第18-20页 |
·对独立性说和二重性说的评析 | 第20-26页 |
·消解实行行为概念 | 第20-21页 |
·理论与时代脱节 | 第21-22页 |
·混淆不法与有责的认定顺序 | 第22-23页 |
·造成处罚不均衡 | 第23页 |
·背离现有正犯体系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共犯从属性说下教唆未遂的应有之义 | 第26-37页 |
·坚持共犯从属性说的根据 | 第26-29页 |
·刑法的机能 | 第26-28页 |
·未遂犯的处罚依据 | 第28-29页 |
·对适用从属性说的态度 | 第29-31页 |
·坚持实行从属性 | 第29-30页 |
·提倡限制从属性 | 第30-31页 |
·辩证对待罪名从属性 | 第31页 |
·从属性说下教唆未遂的应有之义 | 第31-37页 |
·被教唆者着手实行 | 第32-33页 |
·被教唆者没有任何行为 | 第33页 |
·被教唆者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| 第33-34页 |
·关于未遂教唆的探讨 | 第34-35页 |
·对前而案例的认定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我国对教唆未遂的规定 | 第37-50页 |
·观点概说 | 第37-39页 |
·预备说 | 第37页 |
·既遂说 | 第37页 |
·成立说 | 第37-38页 |
·特殊教唆犯说 | 第38页 |
·间接正犯说 | 第38页 |
·未遂说 | 第38-39页 |
·被教唆罪未遂说 | 第39页 |
·观点评析 | 第39-43页 |
·对预备说的评析 | 第39页 |
·对既遂说的评析 | 第39-40页 |
·对成立说的评析 | 第40页 |
·对特殊教唆犯说的评析 | 第40页 |
·对间接正犯说的评析 | 第40页 |
·对未遂说的评析 | 第40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页 |
·支持被教唆罪未遂说的理由 | 第43-50页 |
·符合法律解释的原理 | 第43-44页 |
·与第23条未遂犯规定的完美衔接 | 第44-46页 |
·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| 第46-48页 |
·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问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