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7页 |
1.1 聚变堆和聚变堆包层 | 第13-16页 |
1.2 聚变堆实验包层结构材料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RAFM钢焊接应力研究现状 | 第17-29页 |
1.3.1 国外RAFM钢焊接应力研究现状 | 第17-27页 |
1.3.2 国内CLAM钢焊接应力研究现状 | 第27-29页 |
1.4 异种钢焊接应力研究现状 | 第29-33页 |
1.4.1 马氏体/铁素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应力 | 第29-33页 |
1.4.2 RAFM钢异种材料焊接 | 第33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33-37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7-5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2.2 焊接试验方法 | 第38-40页 |
2.3 热处理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4 微观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2.4.1 微观组织观察实验 | 第41-42页 |
2.4.2 基本力学性能测试试验 | 第42-44页 |
2.5 焊接应力及其研究方法 | 第44-50页 |
2.5.1 分布特征 | 第44-46页 |
2.5.2 影响因素 | 第46页 |
2.5.3 拘束度及其对焊接应力分布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2.5.4 研究方法 | 第48-5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CLAM钢TIG焊接头组织和性能 | 第51-89页 |
3.1 CLAM同种钢焊接 | 第51-72页 |
3.1.1 新型焊丝的研发及适用性研究 | 第51-59页 |
3.1.2 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 | 第59-66页 |
3.1.3 焊后热处理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6-72页 |
3.2 CLAM-316L异种钢焊接 | 第72-88页 |
3.2.1 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 | 第72-79页 |
3.2.2 焊后热处理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9-8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四章 CLAM钢TIG焊接头应力演变机理 | 第89-111页 |
4.1 多层多道焊接接头应力场的演变 | 第89-102页 |
4.1.1 CLAM同种钢接头温度场演变过程 | 第90-93页 |
4.1.2 CLAM同种钢接头应力场演变过程 | 第93-95页 |
4.1.3 CLAM-316L异种钢接头温度场演变过程 | 第95-98页 |
4.1.4 CLAM-316L异种钢接头应力场演变过程 | 第98-102页 |
4.2 多层多道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 | 第102-107页 |
4.2.1 CLAM同种钢接头纵向残余应力分布 | 第102-103页 |
4.2.2 CLAM同种钢接头横向残余应力分布 | 第103-104页 |
4.2.3 CLAM-316L异种钢接头纵向残余应力分布 | 第104-105页 |
4.2.4 CLAM-316L异种钢接头横向残余应力分布 | 第105-107页 |
4.3 焊后热处理对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4.3.1 CLAM同种钢焊接应力 | 第107页 |
4.3.2 CLAM-316L异种钢焊接应力 | 第107-10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五章 聚变堆包层模块典型结构焊接应力分析 | 第111-133页 |
5.1 坡口设计对T型焊接结构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| 第111-115页 |
5.2 拘束条件对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| 第115-121页 |
5.2.1 框型周向焊接结构 | 第115-117页 |
5.2.2 管板焊接结构 | 第117-119页 |
5.2.3 冷却管对接焊 | 第119-121页 |
5.3 焊接顺序对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| 第121-131页 |
5.3.1 框型周向焊接结构 | 第121-126页 |
5.3.2 管板焊接结构 | 第126-130页 |
5.3.3 冷却管对接焊 | 第130-13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33-134页 |
6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34页 |
6.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134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2页 |
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42-144页 |
参与项目情况 | 第144-145页 |
获奖情况 | 第145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