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国内文献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及创新 | 第17-18页 |
2. 危机中CRAS 行为分析 | 第18-33页 |
·CRAS 的功能 | 第18-20页 |
·解决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18-19页 |
·扮演金融机构监管角色 | 第19-20页 |
·提供全面的评级服务 | 第20页 |
·危机中 CRAS 行为 | 第20-23页 |
·拔高评级等次 | 第21页 |
·等级调整滞后 | 第21-22页 |
·快速降级 | 第22页 |
·发布信息粗糙不透明 | 第22-23页 |
·CRAS 不当行为的后果 | 第23-24页 |
·CRAS 行为的原因分析 | 第24-33页 |
·拔高评级等次的原因 | 第24-27页 |
·与发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| 第24-26页 |
·评级机构间的竞争 | 第26-27页 |
·评级机构合谋且缺乏诚信 | 第27页 |
·监管驱动的对于高评级证券的需求 | 第27页 |
·评级调整滞后的原因 | 第27-29页 |
·评级技术及模型有误 | 第27-28页 |
·预警能力滞后 | 第28-29页 |
·快速降级的原因 | 第29-30页 |
·声誉维护 | 第29-30页 |
·责任逃避 | 第30页 |
·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·对评级报告的依赖 | 第30-31页 |
·政府机构支持的垄断效应 | 第31页 |
·评级机构惩罚及退出机制的缺失 | 第31-32页 |
·评级机构的利己本性——企业的本质 | 第32-33页 |
3. CRAS 行为的模型分析 | 第33-43页 |
·分析的前提假设 | 第33-35页 |
·发行者假设 | 第33-34页 |
·投资者假设 | 第34-35页 |
·其它假设 | 第35页 |
·单个 CRA 发布评级报告的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评级机构发布评级策略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发行者购买评级的费用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引入竞争后两个评级机构发布评级报告的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信息披露方面垄断与双垄断的比较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分析总结 | 第41-43页 |
4. 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行为分析 | 第43-55页 |
·危机中美国的改革措施 | 第43-46页 |
·针对美国全国认可的评级组织(NRSROS)提出的监管新举措.. | 第43页 |
·SEC 的三次法案修正 | 第43-45页 |
·颁布新的法案 | 第45-46页 |
·美国 CRAS 存在问题的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美国 CRAS 改革的参考建议 | 第47-51页 |
·公开评级方法 | 第48页 |
·建立政府评级机构 | 第48-49页 |
·约束CRAS | 第49-50页 |
·CRAS 的自我反省与调整 | 第50-51页 |
·美国 CRAS 的改革行动路线 | 第51-55页 |
·最优对策 | 第51-53页 |
·次优对策 | 第53-55页 |
5.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| 第55-60页 |
·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现状 | 第55页 |
·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不足之处 | 第55-56页 |
·我国信用评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改革行为建议 | 第56-60页 |
·提高 CRAS 的透明度,健全其内控程序 | 第56页 |
·加强 CRAS 的跟踪评级和利益冲突规避机制建设 | 第56-57页 |
·加强 CRAS 的数据积累,提高其技术水平 | 第57页 |
·强化市场的声誉约束作用 | 第57-58页 |
·完善评级监管认可机制 | 第58页 |
·培育我国民族信用评级品牌 | 第58-59页 |
·必须加强对 CRAS 的监管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