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9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能源利用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2 油页岩资源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1 油页岩制取页岩油 | 第14-18页 |
1.2.2 页岩油加氢工艺 | 第18-19页 |
1.2.3 油页岩燃烧工艺 | 第19页 |
1.2.4 油页岩灰渣的利用 | 第19页 |
1.3 Aspen软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 | 第21-26页 |
2.1 油页岩及相关产物的基础特性 | 第21-22页 |
2.1.1 油页岩铝甄实验测含油率 | 第21页 |
2.1.2 油页岩、半焦和页岩油的燃料特性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 原油页岩气体热载体综合利用技术 | 第22-23页 |
2.3 油页岩和半焦混合气化(气化发电)技术 | 第23页 |
2.4 合成气制油技术 | 第23-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综合利用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| 第26-29页 |
3.1 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3.2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发电综合利用系统 | 第27页 |
3.3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制油-发电综合利用系统 | 第27-2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综合利用系统模拟 | 第29-43页 |
4.1 油页岩干馏/气化过程 | 第29-30页 |
4.2 Aspen Plus模型建模 | 第30-35页 |
4.2.1 干馏系统 | 第31页 |
4.2.2 气化系统 | 第31-32页 |
4.2.3 费托制油系统 | 第32-34页 |
4.2.4 燃气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| 第34-35页 |
4.3 油页岩综合利用系统稳态模拟结果 | 第35-38页 |
4.3.1 油页岩和半焦混合气化模拟结果 | 第35-36页 |
4.3.2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发电系统模拟结果 | 第36-37页 |
4.3.3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制油-发电系统模拟结果 | 第37-38页 |
4.4 混合气制油比例对综合利用系统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5 油页岩干馏比例对综合利用系统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5.1 油页岩干馏比例对干馏-气化-发电系统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5.2 油页岩干馏比例对干馏-气化-制油-发电系统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油页岩综合利用系统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3-54页 |
5.1 憥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5.2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发电综合利用系统分析 | 第44-48页 |
5.2.1 干馏系统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2.2 气化系统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2.3 余热锅炉(HRSG-2)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.4 综合利用系统能流图 | 第47-48页 |
5.3 油页岩干馏-气化-制油-发电综合利用系统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3.1 费托合成系统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.2 余热锅炉(HRSG-1/2)能量分析和憥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3.3 综合利用系统能流图 | 第50-51页 |
5.4 原有和改造后油页岩综合利用系统憥分析对比 | 第51-52页 |
5.5 综合利用系统经济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