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考察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问题缘起:实务案例引发的思考 | 第15-18页 |
2.1 案例一:认定驰名商标系列案 | 第15-16页 |
2.2 案例二:相互串通借调解侵害案外人财产权益案 | 第16页 |
2.3 案例三:假借诉讼意图转移财产案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理论探究:诉权滥用的基础理论 | 第18-25页 |
3.1 诉权滥用的概念 | 第18-21页 |
3.1.1 诉权之涵义 | 第18-19页 |
3.1.2 诉权滥用概念 | 第19-21页 |
3.2 诉权滥用表现形式 | 第21-22页 |
3.2.1 滥用起诉权 | 第21页 |
3.2.2 滥用反诉权 | 第21-22页 |
3.3 诉权滥用的行为本质 | 第22-23页 |
3.3.1 违背立法宗旨、浪费司法资源的违法行为 | 第22页 |
3.3.2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不正当行为 | 第22页 |
3.3.3 侵犯私人利益的侵权行为 | 第22-23页 |
3.4 规制诉权滥用的价值分析 | 第23-25页 |
3.4.1 诉权保障对价平衡的需要 | 第23页 |
3.4.2 与审判权限良性互动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3.4.3 司法资源理性组合配置的需要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分析界定:滥用诉权的识别及常见类型 | 第25-35页 |
4.1 诉权滥用的识别 | 第25-29页 |
4.1.1 客观行为识别 | 第25-28页 |
4.1.2 主观故意的认定 | 第28-29页 |
4.2 审判实务中滥用诉权的常见类型 | 第29-34页 |
4.2.1 虚假诉讼 | 第29-30页 |
4.2.2 恶意诉讼 | 第30-32页 |
4.2.3 重复诉讼 | 第32-33页 |
4.2.4 择时诉讼 | 第33-34页 |
4.3 诉权滥用之排除情形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问题剖析:立法和司法防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| 第35-40页 |
5.1 立法情况与不足 | 第35-37页 |
5.1.1 实体法方面 | 第35页 |
5.1.2 程序法方面 | 第35-36页 |
5.1.3 司法解释及指导意见 | 第36-37页 |
5.2 司法防治现状及突出问题 | 第37-40页 |
5.2.1 司法应对现状 | 第37-38页 |
5.2.2 存在的突出问题 | 第38-40页 |
第六章 路径思考:对滥用诉权的防治 | 第40-45页 |
6.1 完善规制滥用诉权立法的建议 | 第40-41页 |
6.1.1 设立独立的民事审前程序 | 第40页 |
6.1.2 建立滥用诉权侵权损害赔偿机制 | 第40-41页 |
6.1.3 司法解释先行 | 第41页 |
6.2 审判实务加强防治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5页 |
6.2.1 法院层面 | 第41-42页 |
6.2.2 法官层面 | 第42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