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1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自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| 第21-33页 |
第一节 自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| 第21-23页 |
一、自媒体的概念 | 第21页 |
二、自媒体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 | 第23-27页 |
一、“意识形态”的概念和功能 | 第23-25页 |
二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性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“意识形态传播·媒介”的相关理论 | 第27-33页 |
一、马恩经典著作关于媒介的理论 | 第27页 |
二、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媒介论 | 第27-28页 |
三、当代西方传播学研究相关理论 | 第28-33页 |
第二章 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困境 | 第33-43页 |
第一节 主流价值观认同不断弱化 | 第33-34页 |
一、部分领导干部共产主义信仰动摇 | 第33页 |
二、部分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性下降 | 第34-36页 |
一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方式 | 第34-35页 |
二、传统传播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局限性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网络舆论宣传形势日趋复杂 | 第36-40页 |
一、网络意见领袖左右社会舆论 | 第36-37页 |
二、网络推手散布传播虚假信息 | 第37-40页 |
第四节 网络反腐弱化公权力权威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43-61页 |
第一节 信息制作和传播模式革新传播格局 | 第43-47页 |
一、信息生产的平民化 | 第43-44页 |
二、信息传播的群聚化 | 第44-45页 |
三、信息内容的平面化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传统媒体时代的“把关”作用弱化 | 第47-50页 |
一、“把关人”角色弱化 | 第47页 |
二、“把关”可行性降低 | 第47-48页 |
三、“把关权”被分化 | 第48-50页 |
第三节 网络意见领袖颠覆舆论导向格局 | 第50-52页 |
一、网络意见领袖左右“议程设置” | 第50-51页 |
二、网络意见领袖打破“沉默的螺旋”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利益诉求驱动大众信息传播 | 第52-53页 |
第五节 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更加隐蔽 | 第53-61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困境的指导 | 第61-67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、恩格斯的理论指导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| 第62-64页 |
一、价值观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| 第62-64页 |
二、民主的方法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原则和总方法 | 第64页 |
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| 第64-67页 |
一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防范和平演变 | 第64-65页 |
二、创新理念引导和加强新媒体建设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改进策略 | 第67-81页 |
第一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| 第67-70页 |
一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| 第67-68页 |
二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 | 第68-69页 |
三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| 第69-70页 |
第二节 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机制 | 第70-74页 |
一、建立新型媒体互动机制 | 第70-73页 |
二、塑造主流网络意见领袖 | 第73-74页 |
第三节 优化宣传部门的传播技巧 | 第74-77页 |
一、正面宣传和反面教育相结合 | 第75-76页 |
二、创新传播内容表现形式 | 第76-77页 |
第四节 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| 第77-81页 |
一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| 第77-79页 |
二、完善技术监控手段 | 第79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的课题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