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7页 |
·大气颗粒物的概述 | 第9-12页 |
·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及分布 | 第9-10页 |
·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、能见度及气候的影响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2页 |
·乌鲁木齐市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 | 第17-18页 |
·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状况 | 第18-20页 |
·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乌鲁木齐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 | 第22-33页 |
·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采样地点 | 第22页 |
·采样时间 | 第22页 |
·采样仪器 | 第22-23页 |
·气溶胶粒子数浓度 | 第23-27页 |
·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分布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季节分布特征 | 第24-26页 |
·气溶胶数浓度小时分布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PM_(2.5)质量浓度分布变化特征 | 第27-31页 |
·PM_(2.5)质量浓度小时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PM_(2.5)质量浓度周变化 | 第29-30页 |
·PM_(2.5)质量浓度月变化 | 第30页 |
·PM_(2.5)质量浓度季节变化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PM_(2.5)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| 第33-45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33-34页 |
·采样地点 | 第33页 |
·采样时间 | 第33页 |
·采样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34页 |
·样品预处理 | 第34页 |
·离子色谱法基本原理 | 第34-35页 |
·离子色谱仪工作条件 | 第35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5-36页 |
·PM_(2.5)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 | 第36-42页 |
·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月变化与季节变化 | 第37-39页 |
·PM_(2.5)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相关性和来源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NO_3~-/SO_4~(2-)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PM_(2.5)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 | 第45-54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45-46页 |
·采样地点 | 第45页 |
·采样时间 | 第45-46页 |
·采样方法 | 第46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PM_(2.5)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 | 第47-53页 |
·OC、EC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| 第47-49页 |
·OC/EC的特征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二次有机碳(SOC) | 第50-51页 |
·OC、EC的相关性 | 第51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冬季影响PM_(2.5)污染特征的因素 | 第54-62页 |
·气象因素对PM_(2.5)质量浓度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·气温对PM_(2.5)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气压对PM_(2.5)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相对湿度对PM_(2.5)的影响 | 第56页 |
·降水对PM_(2.5)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风速对PM_(2.5)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6页 |
·结论 | 第62-64页 |
·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 | 第62-63页 |
·PM_(2.5)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| 第63页 |
·PM_(2.5)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 | 第63-64页 |
·气象因素对PM_(2.5)污染特征的影响 | 第64页 |
·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课题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