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导论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2 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| 第14-25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·新型城镇化 | 第14页 |
·小城镇 | 第14页 |
·产业集群 | 第14-15页 |
·产业集聚 | 第15页 |
·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| 第15-18页 |
·西方产业集聚理论演进 | 第15-18页 |
·城镇化基础理论研究 | 第18页 |
·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| 第18-22页 |
·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| 第18-20页 |
·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| 第20页 |
·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 | 第20-21页 |
·新型城镇化与“三农问题”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·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机制研究 | 第22-24页 |
·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3 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机理分析 | 第25-32页 |
·产业集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| 第25页 |
·产业集聚中要素流动对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劳动力要素流动 | 第26-27页 |
·资本要素流动 | 第27页 |
·技术要素流动 | 第27-28页 |
·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| 第28-30页 |
·就业结构优化视角 | 第28页 |
·产业集聚的内生性增长视角 | 第28-29页 |
·集聚效应引发的创新优势视角 | 第29-30页 |
·产业集聚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 | 第30-32页 |
4 案例研究——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| 第32-53页 |
·研究对象概况 | 第32-37页 |
·佛堂镇概况 | 第32-34页 |
·义南工业园区概况 | 第34-37页 |
·佛堂镇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佛堂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佛堂镇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40-42页 |
·非农化水平低,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| 第40页 |
·就业结构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,缺乏就业弹性 | 第40-41页 |
·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明显,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| 第41页 |
·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偏低,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| 第41-42页 |
·产业集聚对佛堂镇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机制分析 | 第42-49页 |
·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| 第42-45页 |
·产业集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| 第45-47页 |
·提升佛堂镇产业竞争力,加快其经济社会发展 | 第45-46页 |
·优化佛堂镇产业结构,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| 第46-47页 |
·产业集聚促进佛堂镇整体空间拓展 | 第47-48页 |
·产业集聚激发政策体制改革与创新 | 第48-49页 |
·制约佛堂镇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工业和居住用地主导城镇空间拓展,服务用地未能有效参与 | 第49-50页 |
·土地利用率较高,但土地收益偏低 | 第50-51页 |
·以小规模加工业为主,未能有效承接义乌市制造业转移 | 第51-52页 |
·与义乌中心区联系不便,交通网络有待完善 | 第52-53页 |
5 基于产业集聚的镇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| 第53-65页 |
·优化城镇化人口结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| 第53-56页 |
·积极稳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| 第53-54页 |
·因人制宜地展开多元化教育,提升劳动力素质 | 第54-55页 |
·改革创新户籍制度,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瓶颈 | 第55-56页 |
·优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| 第56-58页 |
·工业推动 | 第56-57页 |
·三产驱动 | 第57页 |
·现代农业支持 | 第57-58页 |
·整合城镇化空间结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| 第58-62页 |
·优化城镇功能分区,整体空间扩面提质 | 第58-59页 |
·整合工业用地,积极引导其向功能区集聚 | 第59页 |
·优化居住用地布局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| 第59-62页 |
·提升城镇化社会结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| 第62-65页 |
·以规划政策为引领,走集约发展道路 | 第62-63页 |
·以强镇扩权为基础,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 | 第63页 |
·重视对已有集聚企业的自主创新培育 | 第63-64页 |
·因地制宜,发展特色产业集聚 | 第64-6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·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附录一 | 第73-75页 |
图目录 | 第73-74页 |
表目录 | 第74-75页 |
附录二 | 第75-78页 |
附录三 | 第78-8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1-82页 |
导师简介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