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西北栖霞孙疃地区金成矿特征及成矿预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前言 | 第10-14页 |
| 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0页 |
| ·研究区范围和自然条件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次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| 2 区域地质 | 第14-20页 |
| ·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4页 |
| ·区域地层 | 第14-16页 |
| ·区域构造 | 第16-17页 |
| ·褶皱构造 | 第16页 |
| ·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 | 第16-17页 |
| ·区域岩浆岩 | 第17-19页 |
| ·区域矿产 | 第19-20页 |
| 3 矿区地质 | 第20-26页 |
| ·地层 | 第20-21页 |
| ·断裂构造 | 第21-22页 |
| ·基底构造—韧性剪切带 | 第21页 |
| ·盖层构造—断裂构造 | 第21-22页 |
| ·矿区岩浆岩 | 第22-24页 |
| ·新太古代侵入岩 | 第23页 |
| ·中生代侵入岩 | 第23页 |
| ·脉岩 | 第23-24页 |
| ·矿体围岩 | 第24-26页 |
| 4 矿区主要矿石矿物特征 | 第26-36页 |
| ·主要矿石特征 | 第26-30页 |
| ·主要矿石矿物的电子探针研究 | 第30-36页 |
| ·取样及测试方法 | 第30-33页 |
| ·金矿物矿物成分特征 | 第33页 |
| ·其它矿石矿物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金成矿过程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5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| 第36-40页 |
| ·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基本原理 | 第36页 |
| ·野外工作部署与方法 | 第36页 |
| ·工作量 | 第36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36页 |
| ·取样层位 | 第36-37页 |
| ·样品的野外加工及管理 | 第37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37页 |
| ·土壤地球化学参数 | 第37-40页 |
| ·浓度系数(K) | 第37-38页 |
| ·变异系数(CV) | 第38页 |
| ·偏度(r) | 第38-40页 |
| 6 异常解释和评价 | 第40-54页 |
| ·地球化学异常概述 | 第40页 |
| ·化探异常信息提取及统计学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·聚类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相关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因子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·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确定异常下线的值 | 第44-46页 |
| ·使用传统方法确定异常下限 | 第44页 |
| ·85%累积频率法确定异常下限 | 第44-45页 |
| ·箱图剔除法确定异常下限 | 第45-46页 |
| ·对三种方法的认识确定异常下限 | 第46页 |
| ·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| 第46-51页 |
| ·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| 第46-47页 |
| ·单元素异常评价 | 第47-51页 |
| ·元素组合异常的评价 | 第51-54页 |
| ·Au-Ag元素组合异常评价 | 第51页 |
| ·Ag-Cu-Zn-As元素组合异常评价 | 第51-54页 |
| 7 靶区圈定及评价 | 第54-58页 |
| ·找矿标志 | 第54-55页 |
| ·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| 第55页 |
| ·找矿靶区圈定 | 第55-58页 |
| 8 结论 | 第58-60页 |
| ·主要的结论 | 第58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 | 第58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