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及应用价值 | 第13-19页 |
| ·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动因 | 第14-15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主体 | 第15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途径 | 第15页 |
| ·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应用维度 | 第15-17页 |
| ·对中国深化改革的解释力 | 第16页 |
| ·对中国深化改革的推动力 | 第16-17页 |
| ·对中国深化改革的创新力 | 第17页 |
| ·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独特品质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视域的广博性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的革命性 | 第18-19页 |
| 第3章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| 第19-24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思想 | 第19-22页 |
| ·经济史学派 | 第19-21页 |
| ·博弈论学派 | 第21-22页 |
| ·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| 第22-24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 | 第22-23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动力不同 | 第23页 |
| ·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 | 第23-24页 |
| 第4章 以西方制度变迁理论指导中国改革的不足之处 | 第24-30页 |
| ·对顶层制度设计的理论阐释不足 | 第24-26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中主体的模糊 | 第24-25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忽略政府所为 | 第25-26页 |
| ·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构建不足 | 第26-27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缺乏区域维度 | 第26-27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过于强调效率 | 第27页 |
| ·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支撑不足 | 第27-30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基于私有产权 | 第28页 |
| ·西方制度变迁理论忽视国企功能 | 第28-30页 |
| 第5章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| 第30-36页 |
| ·对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引领 | 第30-31页 |
| ·明确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 | 第30-31页 |
| ·突出政府作为制度主体的作用 | 第31页 |
| ·对构建地区发展协调机制的外延 | 第31-33页 |
| ·明确公平是区际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| ·突出正式制度对地区分工的协调作用 | 第33页 |
| ·对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 | 第33-36页 |
| ·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方向 | 第34-35页 |
| ·突出国有产权的重要功能 | 第35-36页 |
| 结论 | 第36-37页 |
| 注释 | 第37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| 致谢 | 第41-42页 |
|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