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英文缩略词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1页 |
·皮肤癣菌及皮肤癣菌病 | 第10页 |
·须癣毛癣菌的基本概况 | 第10-12页 |
·分类及形态 | 第10-11页 |
·流行病学 | 第11页 |
·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 | 第11-12页 |
·枯草杆菌蛋白酶(Sub)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皮肽癣菌的免疫应答 | 第13-15页 |
·真菌的基因敲除 | 第15-18页 |
·PEG-CaCl_2介导的遗传转化 | 第16页 |
·电激法介导的遗传转化 | 第16页 |
·转座子介导的遗传转化 | 第16页 |
·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遗传转化(Restriction Enzyme-MediatedIntegration-REMI) | 第16-17页 |
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(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Transformation-ATMT) | 第17-18页 |
·须癣毛癣菌的毒力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蛋白酶活力 | 第18页 |
·毒力基因表达 | 第18-19页 |
·动物试验 | 第19-20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的克隆与双元载体的构建 | 第21-45页 |
·材料 | 第21-24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21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1-22页 |
·试剂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3-24页 |
·方法 | 第24-34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克隆与测序 | 第24-26页 |
·用于ATMT转化的双元载体的构建 | 第26-34页 |
·结果 | 第34-43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测序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质粒pAN7-1/SUB6-Ⅰ的鉴定结果 | 第35-39页 |
·质粒pDHt/SUB6-ⅠⅡ::hph鉴定结果 | 第39-43页 |
·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的遗传转化 | 第45-64页 |
·材料 | 第45-50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4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5-46页 |
·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6-4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9-50页 |
·方法 | 第50-55页 |
·双元载体的转化 | 第50-51页 |
·须癣毛癣菌的药敏试验 | 第51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的ATMT转化 | 第51页 |
·阳性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| 第51-55页 |
·结果 | 第55-61页 |
·双元载体转化结果 | 第55-56页 |
·须癣毛癣菌ATCC 28185对潮霉素B敏感性试验 | 第56页 |
·ATMT转化结果与效率 | 第56-57页 |
·转化子的鉴定结果 | 第57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缺失株△SUBs的毒力研究 | 第64-89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缺失株△SUB6s的体外角蛋白酶活性试验 | 第64-68页 |
·材料 | 第64-65页 |
·方法 | 第65-66页 |
·结果 | 第66-67页 |
·讨论 | 第67-68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缺失株△SUB6s的体外角蛋白酶基因表达试验 | 第68-76页 |
·材料 | 第68-69页 |
·方法 | 第69-73页 |
·结果 | 第73-75页 |
·讨论 | 第75-76页 |
·须癣毛癣菌SUB6基因缺失株△SUB6s的动物接种试验 | 第76-88页 |
·材料 | 第76-78页 |
·方法 | 第78-79页 |
·结果 | 第79-86页 |
·讨论 | 第86-88页 |
·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89-90页 |
·结论 | 第89页 |
·创新点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7页 |
附录 | 第97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04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