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7页 |
·,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1-17页 |
·,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, 项目依托 | 第12-17页 |
·,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17-32页 |
·, 流体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| 第17-31页 |
·, 流体触发地震 | 第18-22页 |
·, 同震过程中流体的弱化作用 | 第22-25页 |
·, 震后愈合作用与流体 | 第25-31页 |
·, 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·,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| 第32页 |
·,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| 第32-35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32-3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·, 实物工作量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| 第37-51页 |
·,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37-41页 |
·, 区域地层 | 第41-46页 |
·, 区域断层及其活动性 | 第46-47页 |
·, 汶川地震 | 第47-48页 |
·,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(WFSD) | 第48-51页 |
第三章 WFS-1流体分布情况及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 | 第51-75页 |
·, 随钻流体数据采集与处理 | 第52-61页 |
·, 随钻流体采集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, 仪器工作原理 | 第54-57页 |
·, 质谱分析及校准 | 第57-60页 |
·质谱的定量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, 随钻流体分布情况 | 第61-63页 |
·, 随钻流体的成因解释 | 第63-68页 |
·, 随钻流体的成因解释 | 第64页 |
·, 裂隙控制的流体异常 | 第64-68页 |
·, 随钻流体分布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 | 第68-74页 |
·随钻流体记录到的非对称裂隙分布 | 第68-69页 |
·碎裂带的宽度 | 第69-71页 |
·导致非对称性裂隙分布的因素 | 第71-74页 |
·, 章节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四章 WFSD-1随钻流体对余震的响应关系 | 第75-107页 |
·, 余震数据 | 第77-79页 |
·, 汶川地震科学断层钻探1号孔钻井过程简介 | 第79-81页 |
·, 研究方法 | 第81-85页 |
·, 地震动和应变计算方法 | 第81-84页 |
·, 最优目标的选取 | 第84-85页 |
·, 研究结果 | 第85-106页 |
·, 时间域内随钻流体与余震的响应关系 | 第85-91页 |
·, 侧钻时间段内流体与余震的响应关系 | 第91-95页 |
·, 连续时间段内流体与余震的响应关系 | 第95-100页 |
·, 钻进时间段和非钻进时间段随钻流体(trip gas)与余震之间的关系 | 第100-106页 |
·, 章节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五章 WFSD-1长期水位监测记录到的断层愈合过程 | 第107-143页 |
·, 方法及数据的获取 | 第108-123页 |
·, 固体潮理论分析 | 第109-114页 |
·, WFSD-1理论固体潮应变数据的生成 | 第114-118页 |
·, 井水位的测量 | 第118-122页 |
·, 水位数据时间校正 | 第122-123页 |
·, WFSD-1井水位滞后理论固体潮相位差计算 | 第123-129页 |
·, WFSD-1井周围水位地质参数 | 第129-137页 |
·, WFSD-1快速愈合现象 | 第137-140页 |
·, 近远场地震对WFSD-1钻井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 | 第140-142页 |
·, 章节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第六章 WFSD-3长期水位监测记录到的断层愈合过程 | 第143-148页 |
·WFSD-3长期水位变化及其频谱分析 | 第143-145页 |
·WFSD-3长期水位变化及其对断层带愈合的启示 | 第145-146页 |
·章节小结 | 第146-148页 |
结论 | 第148-151页 |
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 | 第151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8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