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一、风险 | 第17页 |
二、环境风险 | 第17-18页 |
三、环境风险评价 | 第18页 |
四、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| 第18页 |
第三节 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一、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二、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第四节 典型化工事故统计分析 | 第21-26页 |
一、国外石油化工风险事故统计资料及分析 | 第21-22页 |
二、国内石油化工风险事故统计资料及分析 | 第22-24页 |
三、近年国内典型石油化工风险事故情况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基本框架 | 第26-36页 |
第一节 确定评价等级 | 第27-28页 |
一、重大危险源辨识 | 第27-28页 |
二、确定评价等级标准 | 第28页 |
第二节 风险识别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源项分析 | 第30-31页 |
一、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 | 第30页 |
二、最大可信事故源强计算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风险影响预测 | 第31-33页 |
一、预测模型 | 第31-32页 |
二、预测软件 | 第32-33页 |
第五节 风险计算和评价 | 第33-34页 |
一、危害计算 | 第33页 |
二、最大可信灾害事故 | 第33页 |
三、风险评价 | 第33-34页 |
第六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S zorb装置及配套系统环境风险评价实例研究 | 第36-64页 |
第一节 基础资料调研 | 第36-44页 |
一、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调研概况 | 第36-39页 |
二、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工程概况 | 第39-44页 |
第二节 风险辨识 | 第44-46页 |
一、物质危险性识别 | 第44-45页 |
二、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| 第45-46页 |
三、扩散途径识别 | 第46页 |
第三节 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| 第46-50页 |
一、重大危险源辨识 | 第46-47页 |
二、环境敏感区排查 | 第47页 |
三、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| 第47-48页 |
四、环境保护目标识别 | 第48-50页 |
第四节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分析 | 第50-54页 |
一、风险事故类型 | 第50页 |
二、最大可信事故 | 第50-51页 |
三、最大可信事故概率计算 | 第51页 |
四、最大可信事故源强计算 | 第51-54页 |
第五节 风险影响预测 | 第54-62页 |
一、紧急事故处置措施及危险物质的输散途径 | 第54-55页 |
二、水体环境风险分析 | 第55-57页 |
三、大气环境风险预测 | 第57-62页 |
第六节 环境风险评价 | 第62-63页 |
第七节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S zorb装置及配套系统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及应急预案 | 第64-70页 |
第一节 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| 第64页 |
第二节 应急监测系统设置 | 第64-65页 |
一、大气监测 | 第65页 |
二、地下水及土壤监测点 | 第65页 |
第三节 应急预案 | 第65-70页 |
一、企业级应急预案 | 第65-66页 |
二、专项预案 | 第66页 |
三、车间级预案 | 第66-70页 |
第五章 S zorb装置及配套系统环境风险管理建议 | 第70-76页 |
第一节 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| 第70-73页 |
一、项目选址、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| 第70页 |
二、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 | 第70-71页 |
三、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| 第71页 |
四、电气、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| 第71页 |
五、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 | 第71-73页 |
第二节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| 第73-76页 |
一、建立环境安全保障系统 | 第73页 |
二、大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| 第73-75页 |
三、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76-78页 |
第一节 结论 | 第76页 |
第二节 建议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附录1 | 第84-86页 |
附录2 | 第86-90页 |
附录3 | 第90-94页 |
附录4 | 第94-9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