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act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7页 |
| ·生长特征 | 第9页 |
| ·化学成分及分析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生物活性及药用价值 | 第10-12页 |
| ·保健功能 | 第12-13页 |
| ·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·开发前景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鱼腥草中6种酚类物质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7-25页 |
| ·前言 | 第17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17-18页 |
| ·药品、试剂和材料 | 第17-18页 |
| ·仪器 | 第18页 |
| ·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| 第18页 |
| ·六种酚类物质HPLC方法的建立 | 第18-20页 |
| ·样品处理 | 第18页 |
| ·HPLC色谱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·提取方法优化 | 第20页 |
| ·HPLC条件优化 | 第20-21页 |
| ·标准曲线和定性检出限 (LOD) | 第21-22页 |
| ·精密度、重复性、稳定性 | 第22-23页 |
| ·加标回收率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·鱼腥草样品的提取方法建立 | 第24页 |
| ·鱼腥草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4-25页 |
| 第3章 鱼腥草抗氧化活性物质质量控制模式建立 | 第25-35页 |
| ·引言 | 第2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5-26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| ·试药及样品 | 第25页 |
| ·测定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单组分标准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26页 |
| ·6 组分酚类物质混标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26页 |
| ·鱼腥草样品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26页 |
| ·模拟鱼腥草样品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2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3页 |
| ·方法优化 | 第26-28页 |
| ·单组份抗氧化活性分析 | 第28页 |
| ·混合组分氧化活性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鱼腥草抗氧化活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模拟鱼腥草抗氧化活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鱼腥草品与模拟样品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| 第4章 鱼腥草中6种酚类物质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·前言 | 第3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5-37页 |
| ·药品、试剂和材料 | 第35-37页 |
| ·仪器 | 第37页 |
| ·鱼腥草样品6种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| 第37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鱼腥草样品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不同地区6种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 | 第39页 |
| ·鱼腥草 6 种酚类物质含量总体概况 | 第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第5章 结论 | 第41-4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1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41页 |
| ·展望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9页 |
|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9页 |
| 项目资助 | 第49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