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炭对铅、锌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| 第13页 |
| 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| 第13-15页 |
| ·物理化学修复 | 第14页 |
| ·化学修复 | 第14页 |
| ·生物修复 | 第14页 |
| ·农业生态修复 | 第14-15页 |
| ·生物炭修复 | 第15-18页 |
| ·生物炭简介 | 第15-16页 |
| ·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| 第16页 |
| ·生物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作用 | 第17-18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0-26页 |
| ·引言 | 第2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·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1页 |
| ·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2-25页 |
| ·生物炭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生物炭的红外谱图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生物炭对铅、锌的吸附潜力研究 | 第26-40页 |
| ·前言 | 第26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6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铅、锌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7-28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试验 | 第28页 |
| ·pH系列吸附试验 | 第28页 |
| ·等温吸附试验 | 第28-29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8页 |
| ·铅、锌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9-30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 | 第30-35页 |
| ·初始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等温吸附 | 第36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四章 生物炭对污染土壤中铅、锌的固定效果 | 第40-56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土壤 | 第41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41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| ·淹水实验设计 | 第43页 |
| ·淋溶实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·淹水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| ·培养过程中铅、锌污染土壤pH值变化 | 第46-47页 |
| ·施用生物炭后铅、锌污染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| 第47-48页 |
| ·淹水培养过程中铅形态分布 | 第48-49页 |
| ·淹水培养过程中锌形态分布 | 第49-51页 |
| ·生物炭对铅、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淋溶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二次水淋溶 | 第52-54页 |
| ·模拟酸雨淋溶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生物炭对大豆幼苗吸收富集铅的影响 | 第56-64页 |
| ·前言 | 第5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6-59页 |
| ·实验所需试剂 | 第56-57页 |
| ·实验所需仪器 | 第57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57-58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58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58-5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·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大豆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土壤中有效性Pb含量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·大豆植株对Pb的累积吸收 | 第62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·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4页 |
| 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