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施工项目安全预警文献综述 | 第17-25页 |
·施工安全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·施工安全管理 | 第17页 |
·施工安全预警管理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与先进国家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差异分析 | 第18-20页 |
·法律法规 | 第18-19页 |
·政府执法 | 第19页 |
·从业人员培训 | 第19页 |
·技术支持 | 第19-20页 |
·保险措施 | 第20页 |
·我国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3页 |
·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、管理机构监管不力 | 第20-21页 |
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、安全意识较差、安全技术与管理滞后 | 第21页 |
·政府监管不力,法律法规不健全、可操作性差 | 第21-22页 |
·建筑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 | 第22页 |
·尚未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预警机制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对策 | 第23-24页 |
·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 | 第23页 |
·自主创新并行动落实 | 第23页 |
·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预警体系 | 第23-24页 |
·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预警体系理论模型 | 第25-33页 |
·安全管理预警方法的选取 | 第25-27页 |
·安全管理预警方法的分类比较 | 第25-27页 |
·安全管理预警方法的确定 | 第27页 |
·施工项目安全预警体系模型 | 第27-31页 |
·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 | 第27-30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安全管理预警体系模型可行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预警体系的建立 | 第33-44页 |
·预警体系逻辑图 | 第33-34页 |
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9页 |
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| 第34页 |
·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预警指标的初取 | 第34-36页 |
·预警指标的筛选 | 第36-39页 |
·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39页 |
·预警体系评价集 | 第39-40页 |
·预警体系评价等级划分 | 第39-40页 |
·预警体系评价等级释义 | 第40页 |
·预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| 第40-42页 |
·操作步骤 | 第40页 |
·计算过程 | 第40-4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实证研究 | 第44-57页 |
·施工项目概况 | 第44页 |
·问卷调查分析整理 | 第44-49页 |
·预警体系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| 第49-53页 |
·确定指标权重 | 第49-50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50-53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3页 |
·结果分析与建议 | 第53-56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针对性建议 | 第54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·结论 | 第57页 |
·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9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69-70页 |
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