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不锈钢的组织和分类 | 第12-13页 |
·应力腐蚀 | 第13-18页 |
·应力腐蚀开裂特征 | 第14页 |
·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19-2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·常规电化学测试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| 第19页 |
·恒电位极化测试 | 第19页 |
·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| 第19-20页 |
·微电解池技术 | 第20页 |
·局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 | 第20-24页 |
·LEIS测量原理 | 第21-23页 |
·LEIS工作模式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氯离子浓度对316L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24-3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测试溶液 | 第24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24页 |
·电化学测量 | 第24-26页 |
·XPS(X-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)分析 | 第2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6-31页 |
·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击破电位的随机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维钝电流密度的随机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结果讨论 | 第31-36页 |
·氯离子浓度对点蚀击破电位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钝化膜结构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Mott-Schottky曲线分析 | 第33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316L不锈钢中孪晶腐蚀行为的研究 | 第37-4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7-41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37-38页 |
·微电解池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微电解池技术下的参比电极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·微电解池技术测试装置 | 第40页 |
·微电解池技术的测量过程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1-44页 |
·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腐蚀形貌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恒电位i-t曲线的测试 | 第43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载荷作用下的316L的应力腐蚀行为研究 | 第46-6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·试样尺寸 | 第46-47页 |
·LEIS面扫描 | 第47-48页 |
·LEIS点扫描 | 第48-49页 |
·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49-50页 |
·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50-52页 |
·LEIS面扫结果 | 第52-58页 |
·1000N载荷下的无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52-54页 |
·1000N载荷条件下的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54-55页 |
·不同载荷条件下了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55-58页 |
·LEIS点扫结果 | 第58-62页 |
·1000N载荷下的无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58-59页 |
·1000N载荷下的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59-60页 |
·600N载荷条件下的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60-61页 |
·300N载荷条件下的预制裂纹CT试样 | 第61-62页 |
·讨论 | 第62-65页 |
·载荷对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应力大小对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3页 |
·浸泡时间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应力腐蚀模型 | 第64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6章 硫化钠及充氢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7-75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67页 |
·充氢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 | 第67-70页 |
·300N载荷条件的充氢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600N载荷条件下充氢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·硫化物的添加对316L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 | 第70-73页 |
·300N载荷条件的硫化物的添加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70页 |
·600N载荷条件的硫化物的添加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70-73页 |
·讨论 | 第73-74页 |
·充氢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73页 |
·硫化物的添加对316L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