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绪论 | 第12-17页 |
注释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贝歇学派“类型学”的形式 | 第17-34页 |
第一节 从贝歇夫妇到贝歇学派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贝歇学派生成的理论语境及其理论意义 | 第20-25页 |
第三节 贝歇学派生成的理论语境及其理论意义 | 第25-28页 |
第四节 贝歇学派的理念 | 第28-32页 |
1 大画幅手法还原细节真实 | 第28-29页 |
2 无表情外观的冷美学坚持拍摄对象的客观性 | 第29-30页 |
3 社会性主题的稳定性 | 第30-31页 |
4 美学意义 | 第31-32页 |
注释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贝歇学派的风格 | 第34-47页 |
第一节 贝歇学派“类型学”和传统摄影“类型学”的比较 | 第34-38页 |
1 传统摄影“类型学”概述 | 第34-36页 |
2 贝歇学派“类型学”的创新之处 | 第36-38页 |
3 贝歇学派“类型学”的实践价值 | 第38页 |
第二节 对历史学方向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1 工业历史与工业景观 | 第38-40页 |
2 景观摄影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贝歇学派的发展及风格 | 第41-45页 |
1 贝歇学派的高徒们 | 第41-43页 |
2 中国摄影界的贝歇旋风 | 第43-45页 |
注释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基于贝歇学派“类型学”的创作实践及其分析 | 第47-56页 |
第一节 创作思路阐述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创作元素选择与创作实现 | 第49-53页 |
第三节 实现手段 | 第53-55页 |
注释 | 第55-56页 |
结论 反思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