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TEM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2页 |
Contents | 第12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36页 |
·研究背景、问题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问题 | 第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文献综述及概念建构 | 第16-33页 |
·科研集聚的逻辑分析及概念建构 | 第16-24页 |
·TEM 学科发展的述评 | 第24-27页 |
·科研基金的文献综述 | 第27-30页 |
·科研合作的文献综述 | 第30-32页 |
·博士主体特征文献概述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3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4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34-36页 |
2 理论基础及样本数据 | 第36-60页 |
·理论基础及建模 | 第36-48页 |
·重要理论基础评述 | 第36-38页 |
·CP 模型及 Schumpeter 模型 | 第38-41页 |
·广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 | 第41-44页 |
·狭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 | 第44-48页 |
·样本描述 | 第48-55页 |
·TEM 学科隶属演化路径 | 第48-52页 |
·学科研究方向的集聚规律 | 第52-55页 |
·数据库构建 | 第55-59页 |
·时空效应子数据库 | 第56-57页 |
·科研合作子数据库 | 第57-58页 |
·博士科研子数据库 | 第58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3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时空演化分析 | 第60-94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60页 |
·科研集聚的动态趋势 | 第60-78页 |
·五种科研集聚模式 | 第61-71页 |
·研究领域总排序 | 第71-72页 |
·分支领域及年度排序 | 第72-78页 |
·科研集聚的空间特征 | 第78-92页 |
·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80-82页 |
·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82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4 基金资助对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影响研究 | 第94-110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94-99页 |
·描述统计分析 | 第94-96页 |
·知识生产函数 | 第96-99页 |
·短期影响分析 | 第99-103页 |
·静态面板模型 | 第99-100页 |
·实证结果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·长期影响探析 | 第103-108页 |
·动态面板模型 | 第103-105页 |
·实证结果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5 科研合作对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影响研究 | 第110-126页 |
·思路架构 | 第110-112页 |
·引力模型 | 第112-116页 |
·影响结果分析 | 第116-124页 |
·描述性统计 | 第116-119页 |
·短期影响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·长期影响探析 | 第122-1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6 TEM 学科博士的科研集聚模式分析 | 第126-138页 |
·分析框架 | 第126-127页 |
·词频分析法 | 第127-128页 |
·集聚模式分析 | 第128-137页 |
·总体集聚态势 | 第128-131页 |
·空间集聚特征 | 第131-134页 |
·时间变换规律 | 第134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138-142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38-140页 |
·未来的研究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154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