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子川油田楼坪区油藏综合地质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7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7-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·工作量和成果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地层划分及构造 | 第12-22页 |
·地层划分对比 | 第12-20页 |
·区域地层划分 | 第12页 |
·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区地层划分标志层特征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6-20页 |
·构造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区域构造特征 | 第20页 |
·研究区构造特征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| 第22-48页 |
·研究区沉积体系类型 | 第22-27页 |
·三叠纪时期 | 第22-24页 |
·侏罗纪时期 | 第24-27页 |
·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27-46页 |
·砂体展布规律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储层特征 | 第48-85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48-51页 |
·岩石孔隙类型及结构 | 第51-59页 |
·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| 第59-67页 |
·储层物性特征 | 第67-68页 |
·储层非均质性 | 第68-80页 |
·平面非均质性 | 第69-76页 |
·层内非均质性 | 第76-79页 |
·层间非均质性 | 第79-80页 |
·储层敏感性 | 第80-85页 |
·储层潜在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储层敏感性分析 | 第81-84页 |
·储层的润湿性 | 第84-85页 |
第五章 油藏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 | 第85-98页 |
·油藏富集规律 | 第85-90页 |
·邻近生烃中心并位于油气运移指向区 | 第85页 |
·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 | 第85-89页 |
·成岩作用控制储层最终分布 | 第89-90页 |
·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致密遮挡形成了有效岩性圈闭 | 第90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 | 第90-98页 |
·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| 第90-94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区分类评价结果 | 第94-98页 |
第六章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| 第98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4-10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| 第105-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