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8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| 第8-12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| 第8-9页 |
| ·住房保障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重要环节 | 第9-10页 |
| ·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反映住房保障水平 | 第10-11页 |
| ·核心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文献研究 | 第12页 |
| ·实证调查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| ·保障性住区 | 第13-14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27页 |
| ·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| 第17-20页 |
| ·国外相关理论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 | 第17-19页 |
| ·国内住区规划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 | 第19-20页 |
| ·居民需求与居住(环境)质量评价 | 第20-23页 |
| ·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 | 第20-22页 |
| ·居住(环境)质量评价 | 第22-23页 |
| ·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相关研究 | 第23-27页 |
| ·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 | 第23-24页 |
| ·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及问题研究 | 第24-27页 |
| 第3章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| 第27-37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梳理 | 第27-29页 |
| ·住房制度变迁与住房保障制度 | 第27-28页 |
| ·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| 第28-29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分析 | 第29-33页 |
| ·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建设规模与结构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空间布局与趋势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价 | 第33-37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 | 第33-34页 |
| 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第4章 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房实证调查 | 第37-68页 |
| ·实证调查对象的选取 | 第37-41页 |
| ·选取原则 | 第37页 |
| ·典型区域 | 第37-39页 |
| ·典型保障性住房项目 | 第39-4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非结构性观察法 | 第41页 |
| ·半结构式访谈 | 第41页 |
| ·访谈要点设计 | 第41-42页 |
| ·典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现状调查 | 第42-68页 |
| ·瑞旗家园 | 第42-49页 |
| ·苏家坨同泽园 | 第49-59页 |
| ·唐家岭新城 | 第59-68页 |
| 第5章 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分析 | 第68-82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特征 | 第68-72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居民需求特征 | 第68-70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居民满意度特征 | 第70-72页 |
| ·“质”分析: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问题分析 | 第72-78页 |
| ·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现状问题 | 第72-75页 |
| ·制约因素分析 | 第75-78页 |
| ·“量”分析:规划设计与实际建设运营比较 | 第78-82页 |
| ·相关规范 | 第78-79页 |
| ·规划设计与实际建设运营差异 | 第79-81页 |
| ·制约因素分析 | 第81-82页 |
| 第6章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建议 | 第82-93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目标 | 第82-83页 |
| ·公平有效 | 第82页 |
| ·适度保障 | 第82-83页 |
| ·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| 第83-84页 |
| ·以人为本原则 | 第83页 |
| ·资源共享原则 | 第83-84页 |
| ·系统化原则 | 第84页 |
| ·弹性原则 | 第84页 |
| ·基于现状问题的调整建议 | 第84-88页 |
| ·查漏补缺:监管与协调并行确保设施运营 | 第85-86页 |
| ·功能复合: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 | 第86页 |
| ·优先应急:灵活应对居民最为迫切的需求 | 第86-87页 |
| ·招商引导:主动转型以应对客观发展瓶颈 | 第87-88页 |
| ·展望未来发展的优化构想 | 第88-93页 |
| ·优化思路:“以人为本”地调整公共服务设施配建“程序” | 第88-89页 |
| ·基础策略:预先掌握保障性住房申请者特征 | 第89-90页 |
| ·规划策略:兼顾系统性、混合度及发展弹性 | 第90-93页 |
| 结论 | 第93-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
| 致谢 | 第98-100页 |
| 附录 A 典型保障性住房访谈调查提纲 | 第100-104页 |
| 附录 B 成果图纸 | 第104-112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