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-10页 |
Detailed Abstract | 第10-19页 |
1 绪论 | 第19-33页 |
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9-23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9-2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杀菌剂概况 | 第23-27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3-25页 |
·杀菌剂的分类 | 第25-27页 |
·利用杀菌剂控制煤矸石山酸性污染现状 | 第27-30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30-32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1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2 氧化亚铁硫杆菌富集分离与纯化鉴定 | 第33-5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3-35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33页 |
·感受态菌株与质粒 | 第33页 |
·酶、试剂、引物和 DNA 序列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34页 |
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34-35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42页 |
·菌种的培养和初期筛选 | 第35-36页 |
·总 DNA 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·样品基因组 16S rDNA 的扩增 | 第37-38页 |
·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| 第38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切胶 | 第38页 |
·扩增产物的回收、纯化及回收率的检测 | 第38-39页 |
·回收后产物和 pEASY-T3 质粒的连接及转化 | 第39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检测 | 第39页 |
·阳性克隆样本的选择、菌落 PCR 及 PCR 产物的检测 | 第39-40页 |
·菌落 PCR 阳性产物的 ALU1 酶切和酶切产物的检测 | 第40页 |
·酶切图谱的统计分类和对应菌落的测序 | 第40页 |
·基因数据的比对 | 第40页 |
·双层固体平板(iFeO)纯化菌种 | 第40-41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大量培养 | 第41页 |
·总 DNA 的提取 | 第41页 |
·基因组 16S rDNA 的扩增 | 第41-42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及切胶 | 第42页 |
·扩增产物的回收、纯化及回收率检测 | 第42页 |
·PCR 纯化产物的测序 | 第42页 |
·基因数据的比对 | 第42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2-50页 |
·菌种的培养 | 第42-43页 |
·样品基因组 16S rDNA 的扩增、电泳验证及纯化回收 | 第43-44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检测 | 第44-45页 |
·阳性克隆样本的选择 | 第45页 |
·阳性克隆的菌落 PCR | 第45-46页 |
·菌落 PCR 阳性产物的 ALU1 酶切和酶切产物的验证 | 第46页 |
·酶切图谱的统计分类和对应菌落的测序 | 第46页 |
·基因数据的比对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双层固体平板(iFeO)纯化菌种 | 第47页 |
·菌种的活化培养 | 第47-48页 |
·基因组 16S rDNA 的扩增 | 第48-49页 |
·PCR 产物的测序 | 第49-50页 |
·基因数据的比对 | 第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3 玉洁纯、卡松和 SDS 的抑菌作用 | 第51-6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·菌种选择 | 第51页 |
·培养基 | 第51页 |
·杀菌剂 | 第5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2-57页 |
·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单一杀菌剂对 A. f 菌杀菌的稳定性研究 | 第52-53页 |
·菌体内蛋白、超微结构与脂质的检测 | 第53-55页 |
·不同单一杀菌剂对 A. f 菌铁氧化酶的抑制 | 第55-5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7页 |
·卡松和玉洁纯分别最佳施用浓度 | 第57-61页 |
·不同环境中单一杀菌剂对 A. f 菌的抑菌率 | 第61-63页 |
·菌体内蛋白、超微结构与脂质的检测 | 第63-67页 |
·不同单一杀菌剂对 A. f 菌铁氧化酶的抑制情况 | 第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4 复合杀菌剂卡松/SDS 和玉洁纯/SDS 的抑菌作用 | 第69-8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0页 |
·菌种 | 第70页 |
·培养基 | 第70页 |
·杀菌剂 | 第70页 |
·实验用具 | 第70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7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0-73页 |
·卡松/SDS、玉洁纯/SDS 的最佳施用比例 | 第70-71页 |
·复合杀菌剂对 A. f 菌的抑菌稳定性 | 第71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杀菌效果对比 | 第71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对 A. f 菌氧化 Fe~(2+)性能的影响对比 | 第71-72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抑菌圈对比 | 第72-7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3-80页 |
·加入不同比例两种复合杀菌剂菌液的 pH | 第73-74页 |
·加入不同比例两种复合杀菌剂菌液的 Eh | 第74页 |
·加入不同比例两种复合杀菌剂菌液的 Fe~(2+)氧化率 | 第74-75页 |
·卡松/SDS、玉洁纯/SDS 抑菌效果的比较 | 第75-76页 |
·复合杀菌剂对 A. f 菌的抑菌稳定性 | 第76-78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杀菌效果对比 | 第78-79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作用后 A. f 菌氧化 Fe~(2+)性能的测定 | 第79-80页 |
·复合杀菌剂与单一杀菌剂抑菌圈的比较 | 第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5 两种复合杀菌剂卡松/SDS 和玉洁纯/SDS 的抑菌机理 | 第83-9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83-84页 |
·待测菌液 | 第83页 |
·培养基 | 第83页 |
·主要溶液配制 | 第83-84页 |
·杀菌剂 | 第8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8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4-87页 |
·复合杀菌剂对 A. f 菌抑菌活力的测定 | 第84-85页 |
·复合杀菌剂对 A. f 菌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·A. f 菌细胞结构的观察 | 第86-8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5页 |
·抑菌活力 | 第87-88页 |
·细胞完整性 | 第88-93页 |
·细胞结构的变化 | 第93-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5-99页 |
6 缓释复合杀菌剂的条件研究 | 第99-11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00-101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100页 |
·杀菌剂 | 第100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100页 |
·实验器具和仪器 | 第100-10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·保水剂对复合杀菌剂的吸、持、释性能 | 第101-102页 |
·保水剂对复合杀菌剂杀菌性能的影响 | 第102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对 A. f 菌的最小抑菌量 | 第102-103页 |
·不同条件对缓释复合杀菌剂杀菌效果的影响 | 第103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缓释性能的考察 | 第103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在煤矸石中的应用 | 第103-10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4-114页 |
·保水剂对复合杀菌剂的吸、持、释性能 | 第104-109页 |
·保水剂对复合杀菌剂杀菌性能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对 A.f 菌的最小抑菌量 | 第110-112页 |
·不同条件对缓释复合杀菌剂杀菌效果的影响 | 第112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缓释性能的测定 | 第112-113页 |
·缓释复合杀菌剂在煤矸石中的应用 | 第113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5-121页 |
·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115-118页 |
·创新点 | 第118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18-119页 |
·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| 第131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