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谷英村堂屋文化的意象探微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| 第13-14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·关于建筑伦理学的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·关于国际风水研究和学术研究动态 | 第15-17页 |
·关于张谷英村的研究动态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体系框架: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2 立论及研究方法 | 第22-42页 |
·张谷英村概述 | 第22-29页 |
·名俗建筑之精华,村落民居中的一枝奇葩 | 第22-23页 |
·契合自然的风水环境,和谐宜人的设计格局 | 第23-26页 |
·“丰”字型的整体布局,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| 第26-28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28-29页 |
·立论 | 第29-42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29-39页 |
·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| 第29-31页 |
·血缘宗法家族制度 | 第31-35页 |
·象天法地—中华传统风水学 | 第35-39页 |
·理论基础小结 | 第39页 |
·论文切入点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0-42页 |
3 张谷英村的“神圣空间”—堂屋及其堂文化 | 第42-60页 |
·堂屋的概念 | 第42-43页 |
·张谷英村堂屋中的“家” | 第43-44页 |
·堂屋的“门”意象 | 第44-47页 |
·张谷英村堂屋的仪式性 | 第47-51页 |
·祭祀 | 第47-48页 |
·家庭的仪式性 | 第48-49页 |
·家庭奉祀的众神 | 第49-50页 |
·灶神 | 第49-50页 |
·门神 | 第50页 |
·天、社稷神 | 第50页 |
·堂屋的坐序--天地君亲师 | 第50-51页 |
·堂屋装饰与伦理 | 第51-55页 |
·雕画艺术 | 第51-54页 |
·楹联文化 | 第54-55页 |
·总结 | 第55-60页 |
·堂屋的文字和图像的主体:神灵、祖先和人 | 第55-56页 |
·张谷英村的“堂文化” | 第56-60页 |
4 张谷英村的堂屋文化的意象 | 第60-64页 |
·天人合一 | 第60-61页 |
·居中为尊 | 第61页 |
·宗法礼制 | 第61-64页 |
5 张谷英村堂屋群组的伦理思想分析 | 第64-78页 |
·布局与伦理 | 第64-68页 |
·风水说 | 第64-68页 |
·结构与伦理 | 第68-72页 |
·中轴线 | 第68-69页 |
·天井——堂屋 | 第69-71页 |
·人员分配 | 第71-72页 |
·功能与伦理 | 第72-76页 |
·礼教功能 | 第73-74页 |
·礼乐相济 | 第74-76页 |
·小结 | 第76-78页 |
6 结论和讨论 | 第78-82页 |
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·讨论 | 第79-82页 |
·传统的民居在自发演进中面临的问题 | 第79页 |
·现代科技对传统民居演化的推动 | 第79-80页 |
·传统民居与现代居住理念的矛盾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附录1 插图目录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