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复杂网珞理论的研究现狀 | 第9-12页 |
一、国外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二、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| 第14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一、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本文的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商用车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理论概述 | 第16-18页 |
一、国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观点 | 第16-17页 |
二、国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优势理论 | 第18-21页 |
一、集群识别 | 第18-19页 |
二、产业竞爭力优势的形成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内外部条件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中国商用车与相关市场合作企业的发展现狀 | 第23-38页 |
第一节 商用车的发展现狀 | 第23-27页 |
一、产业规模和市场规律性 | 第23-26页 |
二、商用车产业的集中性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 SWOT 分析 | 第27-31页 |
一、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优势 | 第27-28页 |
二、中国商用车发展的劣势 | 第28-29页 |
三、机遇 | 第29-31页 |
四、威胁 | 第31页 |
第三节 商用车合作企业的发展现状 | 第31-35页 |
一、零部件行业规模稳定收缩,内资企业规模较小 | 第32-33页 |
二、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且附加值较低 | 第33-34页 |
三、零部件企业独立研制能力差 | 第34-35页 |
四、整零不和 | 第35页 |
第四节 中国商用车产业配套模式 | 第35-38页 |
一、中国商用车零部件配系的形成 | 第35-37页 |
二、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模式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中国商用车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构建 | 第38-47页 |
第一节 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概念 | 第38-39页 |
一、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概念 | 第38页 |
二、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形式化定义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构建及绘制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商用车合作复杂网络的特性及仿真 | 第41-45页 |
一、节点度分布 | 第41-43页 |
二、平均路径长 L | 第43页 |
三、聚集系数 C 与度的相关性 | 第43-45页 |
第四节 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演化分析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| 第47-54页 |
第一节 基于 BA 网络的模型构建与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7-51页 |
一、模型的构建 | 第47页 |
二、基于 BA 网络的各项参数特性分析 | 第47-48页 |
三、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1页 |
第二节 模型的鲁棒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第三节 结语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商用车发展建议与展望 | 第54-62页 |
第一节 商用车整车企业发展建议 | 第54-57页 |
一、优化产业链结构,促使产业集群升级 | 第54页 |
二、提高商用车整车企业独立科研能力 | 第54-56页 |
三、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高点 | 第56页 |
四、支持商用车产业重组 | 第56-57页 |
五、增强国际化经营意识,逐步获得国际经营能力 | 第57页 |
第二节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整零关系的新思路 | 第57-59页 |
一、必须打破“门户之见”传统思维,树立全球竞争的新观念 | 第58页 |
二、实施兼并重组,整合产业,建立完整汽车系统 | 第58-59页 |
三、市场运行与政府调控两手抓 | 第59页 |
四、组建行业战略性联盟 | 第59页 |
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