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木县大保当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成因研究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| 第9-1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区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背景 | 第14-32页 |
·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| 第14-24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4-15页 |
·土壤植被 | 第15-18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18-24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4页 |
·地质地貌条件 | 第24-2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4-25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5-26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6-27页 |
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7-32页 |
·地下水类型与赋存 | 第27-28页 |
(1)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系 | 第27-28页 |
①冲湖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| 第27页 |
②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| 第27-28页 |
③风积黄土孔隙裂潜水含水岩组 | 第28页 |
(2)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系 | 第28页 |
①白垩系碎屑岩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| 第28页 |
②侏罗系、三叠系碎屑岩裂隙潜水、承压水含水岩组 | 第28页 |
·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含水层特征 | 第28-30页 |
(1)地下水系统划分 | 第28-29页 |
(2)含水层特征 | 第29-30页 |
①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冲湖积含水层 | 第29页 |
②河谷区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 | 第29页 |
③风积、冲积黄土层含水层 | 第29页 |
④三叠、侏罗系基岩裂隙含水系统 | 第29-30页 |
·区域地下水的补给、径流和排泄 | 第30-32页 |
3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规律研究 | 第32-47页 |
·水化学样品的采集分析 | 第32页 |
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2-41页 |
·地下水化学特征成分的数理统计特征 | 第32-34页 |
·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区域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溶解性总固体(TDS)的区域变化 | 第35页 |
·潜水常规组分的分布规律 | 第35-39页 |
·潜水中三氮分布规律 | 第39页 |
·潜水中 F-的分布规律 | 第39-41页 |
·地下水化学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 | 第41-45页 |
·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·溶解性固体(TDS)与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地下水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地表水化学特征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地表水动态特征 | 第45页 |
·三水转化分析 | 第45-47页 |
4 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及污染评价 | 第47-71页 |
·地下水质量评价 | 第47-50页 |
·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·各指标的检出及超标统计 | 第48-50页 |
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 | 第50-60页 |
·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| 第50-51页 |
·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实例 | 第51-58页 |
·计算综合污染指数 | 第58-60页 |
·地下水污染评价标准 | 第60-71页 |
·背景值及其确定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Grubbs 检验法的原理 | 第61-62页 |
·检验分布类型 | 第62-65页 |
·确定背景值 | 第65-66页 |
·污染评价 | 第66-71页 |
5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 | 第71-82页 |
·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制研究 | 第71页 |
·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的比例系数法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离子比值的指示意义 | 第71页 |
·离子比例系数 | 第71-72页 |
·离子比例系数分析水化学形成机制 | 第72页 |
·地下水化学成因 | 第72-73页 |
(1)溶解/沉淀作用 | 第72-73页 |
(2)地下水径流条件 | 第73页 |
(3)蒸发浓缩作用 | 第73页 |
·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污染成因研究 | 第73-82页 |
·潜在污染源分析 | 第73-74页 |
(1)潜在农业污染 | 第73页 |
(2)潜在生活污染源 | 第73页 |
(3)潜在工矿企业污染源 | 第73-74页 |
·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| 第74-77页 |
(1)水位埋深 | 第75页 |
(2)包气带 | 第75页 |
(3)含水层富水性 | 第75-77页 |
·地下水三氮污染成因分析 | 第77-80页 |
(1)地下水中氮素的转化和迁移 | 第77-78页 |
(2)研究区三氮污染的成因 | 第78-80页 |
·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| 第80-82页 |
(1)物理化学处理法 | 第80页 |
(2)化学方法 | 第80-81页 |
(3)生物脱氮法 | 第81-82页 |
6 结论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附录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