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前言 | 第9-11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·家的哲学理论 | 第11-12页 |
·家庭结构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·缺损型家庭的界定 | 第13页 |
·缺损型家庭的类型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回顾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学者关于离异家庭产生原因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18页 |
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4 研究结果 | 第19-28页 |
·我国婚姻家庭的嬗变 | 第19-20页 |
·中国离婚现象的历史沿革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我国近30年离婚率的变动趋势 | 第21-22页 |
·天津离异缺损型家庭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天津近十年的离婚数据 | 第22-23页 |
·天津离异人员的婚龄调查 | 第23-24页 |
·天津离异缺损型家庭的现状调查 | 第24页 |
·离异缺损型家庭的负面影响 | 第24-28页 |
·对离异子女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对离异当事人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5 离异缺损型家庭产生的因素分析 | 第28-35页 |
·我国离异缺损型家庭产生的外部因素 | 第28-30页 |
·传统家庭的社会功能逐渐外移、淡化 | 第28页 |
·“个人本位”文化代替“家本位”文化 | 第28页 |
·社会舆论的宽松 | 第28-29页 |
·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| 第29页 |
·法律对离婚的宽松 | 第29页 |
·公共政策的缺失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政策的变迁 | 第30页 |
·我国离异缺损型家庭产生的内在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婚外情——成家庭稳定的“头号杀手” | 第30-31页 |
·家庭暴力——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因素 | 第31-32页 |
·“性格不合”——仍是离婚时经典语言 | 第32页 |
·疾病——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 | 第32页 |
·利益捆绑——“假离婚”现象 | 第32页 |
·影响离婚行为的观念分析 | 第32-35页 |
6 保持家庭婚姻稳定的措施 | 第35-40页 |
·在国家及社会管理层面 | 第35-38页 |
·建立健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、政策 | 第35-36页 |
·推进两性平等,提倡家庭内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政府应积极宣传和引导人们接受现代的婚姻观、家庭观等婚姻科学知识 | 第37页 |
·成立婚姻家庭咨询指导服务机构 | 第37-38页 |
·个人层面 | 第38-40页 |
·婚前的思想准备 | 第38-39页 |
·婚后的危机处理 | 第39-40页 |
7 结论及建议 | 第40-44页 |
·结论 | 第40-42页 |
·缺损型家庭现状概述 | 第40-41页 |
·我国离异缺损型家庭产生的外部因素 | 第41页 |
·我国离异缺损型家庭产生的内部因素 | 第41页 |
·保持家庭婚姻稳定的主要措施 | 第41-42页 |
·离婚制度的修改尤为必要——基于对天津100离婚后主观感受的调查结果 | 第42页 |
·建议 | 第42-44页 |
·懂得珍惜感情 | 第42页 |
·学会守护家庭 | 第42-43页 |
·做子女的表率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附件 | 第48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