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. 引言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气候变化 | 第11页 |
·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 | 第11-12页 |
·森林碳汇的研究 | 第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·碳通量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通量观测网络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竹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·毛竹林小气候特征 | 第16页 |
·毛竹林CO_2通量过程 | 第16-17页 |
·毛竹林能量通量及平衡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0页 |
·地理条件 | 第18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18-19页 |
·毛竹简介 | 第19-20页 |
3. 研究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涡度相关法 | 第20-21页 |
·能量平衡及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观测仪器 | 第22-23页 |
·通量观测 | 第22页 |
·常规气象观测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3-25页 |
·数据校正和剔除 | 第23-24页 |
·数据插补 | 第24页 |
·冠层碳储存量计算 | 第24-25页 |
4. 毛竹林小气候特征 | 第25-32页 |
·温度 | 第25-26页 |
·空气温度 | 第25页 |
·土壤温度 | 第25-26页 |
·辐射 | 第26-28页 |
·风速 | 第28-29页 |
·降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 | 第29-30页 |
·土壤含水量 | 第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5. 毛竹林CO_2通量特征 | 第32-40页 |
·CO_2通量变化特征 | 第32-34页 |
·CO_2通量月平均日变化 | 第32-34页 |
·CO_2通量不同季节的日变化 | 第34页 |
·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(NEE)月变化 | 第34-36页 |
·冠层碳储存量变化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冠层CO_2储存量日变化 | 第36页 |
·冠层碳储存量年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毛竹林碳收支能力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6. 毛竹林能量通量特征 | 第40-52页 |
·能量通量的日变化 | 第40-42页 |
·能量通量的月变化 | 第42-43页 |
·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| 第43-47页 |
·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 | 第43-45页 |
·不同季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土壤热通量的月变化 | 第46-47页 |
·能量分配及波文比 | 第47-48页 |
·能量平衡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2页 |
7. 毛竹林碳通量和能量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| 第52-57页 |
·白天NEE对冠层温度的响应 | 第52页 |
·夜间NEE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| 第52-53页 |
·土壤热通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·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的关系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8.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62页 |
·毛竹林生态系统常规气象因子 | 第57页 |
·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特征 | 第57-58页 |
·不同地区森林类型NEE结果比较 | 第58-59页 |
·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平衡特征 | 第59-60页 |
·毛竹林生态系统NEE、土壤热通量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 | 第60-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