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叔本华美学的现代性意义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6页 |
| 前言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研究综述 | 第8-14页 |
| 第二章 叔本华美学的内涵 | 第14-25页 |
| 第一节 叔本华美学之形上基石 | 第14-17页 |
| 第二节 叔本华美学之基本原理 | 第17-22页 |
| 一、 美的本质:对理念的把握和表现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 美的作用:唤醒沉睡的认识主体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 美的评审:优美和壮美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节 叔本华的美学体系:层级架构 | 第22-25页 |
| 第三章 现代性意义与理论漏洞 | 第25-40页 |
| 第一节 现代性意义 | 第25-32页 |
| 一、 对人的关注 | 第26-28页 |
| 二、 对非理性的表征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 对直观认识的强调 | 第29-31页 |
| 四、 对二元对立的超越 | 第31-32页 |
| 第二节 叔本华美学体系的漏洞 | 第32-36页 |
| 一、 对“真”的偏执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 美之虚幻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 美之缥缈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节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性解释 | 第36-40页 |
| 一、 任何事物均可作为审美客体 | 第37-38页 |
| 二、 任何人均可成为审美主体 | 第38-40页 |
| 结语 | 第40-41页 |
| 注释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5页 |